張鈺婉
張文翊現任美國亞馬遜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在跳槽到亞馬遜公司之前,張文翊在世界上頗具規模的半導體公司英特爾公司任職將近20年,并先后轉任九種崗位。張文翊自認保守、小心、害羞,卻因冒險精神而不斷地挑戰“舒適區”,實現一次又一次的飛躍。更令人羨慕的是,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與兩位孩子相處融洽,收獲滿滿的幸福。
崗位轉型:每一次對她來說都是冒險和挑戰
1993年6月,張文翊畢業于美國華盛頓大學,獲電機工程學士學位。畢業后,她加盟美國英特爾公司,任軟件設計工程師。一年后,張文翊因為家庭原因決定遷居中國香港。盡管張文翊留戀那份工作,但只能選擇辭職。當張文翊告知經理自己決定辭職的原因后,經理提出建議:“你為什么不嘗試到公司香港分部的機會?”那時,張文翊不清楚英特爾公司除了美國總部,還有那么廣泛的市場。經理的這句話讓她心情平靜了許多,開始尋找新的機會。
通過嚴格的選拔和面試,張文翊到英特爾香港公司上班,崗位也從工程師轉換為市場銷售員。全新而陌生的工作,對中文還不太熟悉的張文翊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然而,張文翊在銷售業績上表現優秀。在加入英特爾香港公司一年后,她受到了獎勵。在頒獎時,總經理對張文翊說:“你有非常卓越的冒險精神,從美國千里迢迢來到中國香港這樣一個全新的地方,從工程師變成銷售員,這需要勇氣。”
張文翊總覺得自己是一個特別保守的人,做事小心,也容易害羞。但讓她驚訝的是,自認保守、小心、害羞的她,卻因冒險精神而得到公司的獎勵。張文翊從小就在美國生活,表面上看起來,她的中文沒有那么流暢,英文似乎也沒有母語是英文的人那么好。不過,張文翊鼓勵自己,她比美國人的中文好,又比不少的中國人更了解美國的文化。很多跨國公司需要架設本地市場和全球溝通的橋梁,這恰恰就是她的優勢所在。所以,她認真考慮如何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后來,張文翊管理英特爾亞太區的公關團隊。該部門擁有100多位員工,在公司占據重要的地位。一次,休假回來后上班,張文翊剛進公司,總經理把她約到辦公室:“張文翊,我需要跟你談談。廣告團隊的管理人已經離職,你來管理好不好?”
張文翊沒問太多原因就答應了。她告訴公關團隊自己的決定時,同事們都勸她留下。他們的理由充分:“公關是公司的亮點,也是你的心血,為什么要從一個百人的公關團隊去接只有兩個人的新團隊?”
張文翊想,廣告和品牌營銷對于做市場管理的人至關重要,自己沒有做過廣告,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和帶多大的團隊并沒有什么關系。不少人認為廣告既是藝術,又是技術,企業投放的廣告有一半浪費掉了,糟糕的是卻不知道浪費了哪一半。她想試著找到個中緣由。她還想,老板在她休假歸來的第一天早上就談論這件事,相信他應該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她一定要幫忙。后來,由于業績突出,張文翊被升任為英特爾中國區市場總監。
回想起來,不管從工程師到銷售員,還是從銷售員,到市場員,她每一次崗位的轉變都是一種承擔風險的過程。在張文翊看來,當一個人挑戰“舒適區”時,面對的挑戰越大就會越投入,得到的回報也就越高;相反,如果永遠不挑戰自己,總是在自覺舒服的氛圍內發展,那上升空間就會變得狹小。
管理之道:時刻記得背后有一個團隊
許多時候,張文翊感謝過去做出的每一個決定,如果沒有那些磨練,她很難有不斷接受挑戰的勇氣,也不會有機會加入美國亞馬遜公司。
選擇加入美國亞馬遜公司,張文翊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來思考和抉擇。相比之前她果斷地選擇不同的崗位,這是她最糾結的一次決定。英特爾公司有一項特殊的退休計劃,她還有六年就可以退休,這里又有她熟悉的業務和人脈,但她也被新領域、新嘗試所吸引著。張文翊腦海中的兩種聲音不斷發生“爭執”。一種聲音說:“這可以給你很多發揮空間,肯定會有很好的發展。”另一種聲音則說:“不行不行,你肯定會失敗的。”
張文翊不斷地問自己,這次跳槽如果失敗了,最壞的結果會怎么樣?張文翊想,即使失敗了,她可以學到很多新的知識,而這能帶來更多的機會和自信。
于是,她去美國西雅圖,到亞馬遜公司總部參加面試,耗費了大半天。最后一位面試官進門的時候,穿著很厚的夾克,一說話就能聽出他感冒了。他用消毒濕巾擦手后,再和張文翊握手。張文翊受到不小的震撼,感覺他是一位非常替他人著想的人。面試官沒有立刻向她提問,而是說:“你已經接觸了我們很多人,回答了很多問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我嗎?”接著,張文翊不斷地向他提問。后來,張文翊有一些遲疑:“他怎么到還不問我問題,是否他不想招聘我?”張文翊十分困惑,就問面試官:“都是我在問問題,我們的時間不是特別多了,您不問我問題是否因為您不想招聘我?”面試官微微一笑:“不,我可以從你的問題判斷你是什么樣的人。我現在可以告訴你,你被錄取了。”
張文翊初任經理時,負責一個項目。來自不同國家市場部的五份簡報,需要張文翊匯總,并將在第二天向上司匯報。在檢查五份簡報內容的過程中,張文翊發現這些簡報在語法、格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瑕疵。晚上,張文翊沒有回家,加班把那些簡報內容進行了潤色和重組。
第二天一早,張文翊就把調整后的簡報交給上司審核。上司看見熬了通宵而顯得有些疲憊的張文翊,不僅沒有贊揚她,反而批評說:“你這樣的工作方式是不行的,經理更應該學會與團隊成員協作。我不鼓勵你獨自熬夜,因為,你不是一個人,你應該時刻記得:你背后有一個團隊。”
面對上司的批評,張文翊沉默不語,起初有一些不理解。但是,她很快領悟到,作為團隊的領導者,不能事必躬親,重要的是要把方向定好,推動執行,有效指導,給團隊成員足夠發展的空間,幫助每個成員提升能力。張文翊對上司充滿感激,讓她知道了怎樣帶領一個團隊。
在管理中,張文翊覺得,應把時間放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保證花費的時間都能夠物有所值;如果需要張文翊花費時間去做的事情,肯定是她做了之后就能增加價值的如果沒有附加價值,那就讓能夠增加價值的同事去完成。因為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張文翊在時間安排上遵循這樣的原則——投入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張文翊說:“有些事情,如果別人能很好地幫到我的話,我不一定要親自去,除非這件事情除了我沒有人能代替。如果你的時間都是別人幫你安排的話,那等于讓別人牽著你走,沒有重點。”每周,她詢問秘書接下來一個月的安排,每個季度請秘書反饋她時間都是怎么用的,多少時間用在跟市場溝通,多少時間用在跟團隊溝通,不同職能部門間如何分配。公司上線Prime服務計劃(一項方便注冊會員購物的增值計劃——備注)時,她告訴秘書,她在接下來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在該項目方面。
陪伴女兒:質比量更重要
張文翊有兩個女兒,小女兒出生的時候,大女兒才四歲。張文翊工作繁忙,經常出差,沒有太多的時間陪孩子,也不像有的母親將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在女兒們的眼里,張文翊就是整天忙工作、開會,在家時間很少的一個人。有一次,大女兒的老師讓學生評價自己的媽媽時,大女兒寫道:“我的媽媽是一個特別熱愛工作的媽媽。”
大女兒五歲的時候,學校有一項關于母親節的慶祝活動,張文翊因為有個重要的會而沒去學校。大女兒回來之后,傷心地對張文翊說:“媽媽,你是唯一沒有去的媽媽。我的老師臨時充當了媽媽。”
張文翊聽了以后特別受到觸動。晚上,張文翊不斷地反思自己:她非得去參加會議嗎?其實,不一定,一切取決于她優先選擇什么。張文翊內疚跟女兒們相處的時間很少,讓她們變得和自己疏遠。于是,張文翊慢慢改變自己。她只要不出差,就會趕回家跟她們一起吃晚飯。在吃晚飯的時候,張文翊問她們:“你們今天最開心的是什么,最不開心是什么?”孩子們漸漸地與她分享,張文翊也會介紹自己當天在工作里碰到的困難,讓她很開心的事情。有一次,大女兒生日那天,美國公司CEO來中國考察。白天,張文翊全程陪著他參加活動。晚上,管理層需要陪同美國公司CEO吃飯。張文翊真誠地向美國公司CEO道歉:“對不起我要回家,今天是我大女兒的生日。”
令張文翊感覺很欣慰的是,因為孩子們跟她在一起的時間不多,反而使得她們變成非常獨立。小女兒4歲的時候,張文翊拉著箱子準備出差,小女兒就抱著她的腿說:“媽媽你不要走。”大女兒安慰妹妹說:“你讓媽媽走吧,因為媽媽有很重要的事情去做,有很多的人她要去幫忙的。媽媽不在家,有我呢!”
張文翊沒有對孩子們提出過高的要求,可是她覺得自己的高要求影響了她們。有一次,大女兒去外地參加學校的一個活動,返回來時飛機晚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凌晨3點。她平常是6點半起床,張文翊很心疼女兒,說:“你不要去上課了,你凌晨3點鐘才回來,需要多休息。”大女兒不樂意,說:“不行,我不能缺課。”張文翊說:“那好吧,你告訴我你早上是什么課。”大女兒說:“第一節是音樂課,第二節是數學課。”張文翊笑了:“音樂課就不要上吧,上數學課可以嗎?”大女兒堅持說:“不行,我從來沒有缺過一天課,我不能缺課。”
如今,大女兒13歲,青春期的孩子不像以前那么纏著媽媽了。張文翊便和她看同一本書,以利于找到更多的共同語言。可是,大女兒一個星期能讀三本書,張文翊完全趕不上。張文翊也喜歡和小女兒一起閱讀中文書,比如《中國最美的童話故事》。她們都很喜歡這樣的閱讀方式,因為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了解中國文化。
現在,張文翊每天游刃有余地處理工作與生活,她習慣在早上6點到6點半間起床,先處理郵件。白天的辦公時間,張文翊主要用于開會和團隊溝通。2017年3月4日,在亞馬遜中國區、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女性領導力與幸福感論壇上,張文翊娓娓道來:“女性要主動把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學會取舍。我們要知道在什么時間點要把握的重點在哪里,要把握節奏。對于家庭生活的時間分配而言,質比量更重要,對孩子的陪伴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