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筱梅
從《人在囧途》開始,到《泰囧》再到去年九月份上映的《港囧》,“囧”字系列電影似乎已經成為了徐崢的一個代名詞,這一系列電影雖然票房一部比一部好,但口碑卻并不盡如人意,其中最明顯的“囧”象之一就是藝術虛假。本文結合低碳藝術原理,對《港囧》中的藝術虛假加以分析。
[關鍵詞]藝術虛假;自由情感;低碳美學
任何藝術品的生產都伴隨著特定的意義,這個特定的意義就是展現美,而美的本質就是“自由情感”。《港囧》這部電影,在劇情設置上首先背棄了“電影各因素之間要符合因果聯系”的原則,其情節的設置天馬行空,完全脫離了生活邏輯;其次劇情也沒有做到扣人心弦、跌宕起伏。大多情節完全是為了增加笑料而出現,完全違背了社會真實、生活邏輯。
“悲劇藝術的成分必然是六個,即情節、性格、言詞、思想、形象與歌曲。”“六個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節,即事件的安排。”如果想要觀眾能夠沉浸于電影之中,那么其情節就應該是符合社會生活的邏輯、因果邏輯還有真實的人性邏輯。但是《港囧》在劇情的設置上,并沒有遵循這一原則。在電影中,徐來的“才貌雙全”吸引了管理系同學蔡菠的注意,在課堂上,蔡菠就直言對徐來說:“你褲子拉鏈壞了,我看到你紅內褲了。”周圍的同學聽了不禁嘲笑他們的對話。這個場景就是導演在故意制造出引人發笑的情節,試想一個女生會直言對自己喜歡的男生說這個嗎?如果真的是那種特別大大咧咧的女生,即使會這么說的話,也不會是在課堂上這種大庭廣眾之下吧?更加令觀眾感覺很離譜的就是在徐來與楊伊的戀愛過程中,他們嘗試接吻6次都沒能成功。這在現如今的年輕男女身上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他卻在一次滑冰中,一不小心、輕而易舉的就與蔡菠親到一起。這樣的情節設置并不會讓觀眾認為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而是會明顯的感覺到是導演的有意而為之。這樣的虛假情節為的就是吊觀眾胃口、刺激觀眾的生理感官,完全脫離了“社會真實、生活真實,屬于典型的內容虛假,是一種“高碳藝術”的表現。
沖突是電影情節發展的基礎,而蔡拉拉的出現僅僅是為電影增加所謂的笑料而已。蔡拉拉夢想成為一名紀錄片的導演,因此他始終拿著他的小攝影機對著他姐夫的腦袋,而且從他這個人物的衣著打扮還有言語行動上,給觀眾的是一種“智障兒童”的錯覺。影片中,拉拉一再強調他的紀錄片之夢。但是他既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也沒有任何人的輔助,最后竟然獲得了“第三十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獎,真的是令觀眾瞠目結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導演窮盡一生佳作無數也有可能與這個獎項無緣,而蔡拉拉竟然這么輕易地拿到這個獎項,實在是沒有任何的說服力。這一系列人物和情節的設置完全沒有真實性可言,也不符合生活真實,可以說達到了一種藝術低俗化的現象。
《港囧》中故事的開始與發展階段,所有的情節因素既沒有做到有因果聯系,也沒有做到令觀眾觀看之后感覺就是身邊的生活,因為不接近生活所以不可能會讓觀眾產生任何的自由情感。就連影片結尾,這一現象還是沒有得到改善,可以說導演將“內容虛假”一路進行到底。影片的最后是發生在一個摩天大樓上,蔡菠被放在一個大大的吊起來的玻璃板上面,稍有不慎就會因為玻璃板的傾斜而掉下去。就在這樣萬分緊急的情況下,在這樣生死未卜的時刻,他們三個還在這個玻璃板上糾結到底愛誰這樣的問題,未免也太不拿生命當回事了。就連最后他們從那么高的地方掉下去竟然也毫發未傷,還特別浪漫的把救生氣墊當作了梵高的那幅畫作。我們說“研判低碳藝術價值高低的標尺是看這部作品對人性表現與再現的真實性與成功性,而不是看這個藝術文本所展現的主人公的人性善惡及其激起的自由情感強度。”雖然這部電影的中心思想是珍惜眼前人回歸家庭,也挺符合現代我們所追求的觀點。但是上如上文所說,高碳與低碳之分并不是由主人公的善惡來劃分,而是看這部電影有沒有真實的再現或者表現人類的生活,再現或表現的內容是不是符合我們的生活邏輯。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實際的生活中可能會發生著某些很出人意料的事件,甚至一些在我們看來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即便如此,就整個人類社會的總體來觀察,這樣的事件的出現只能算得上偶然事件,而相對一些符合社會邏輯、生活真實、人性真實的事件才是普遍常態。按照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的美學觀點,詩之所以不同于歷史就在于其所描述的是普遍的人和事物,而歷史則是描述偶然發生的事件。因此從這層意義上看,詩更接近哲學,因為它揭示的是普遍的、一般的規律。他明確地建議,進入詩或藝術框架中的人和事物應該是那些普遍的而非偶然的東西,這樣的藝術才真實可信。從這一邏輯出發,《港囧》中的故事情節,那些不符合常規的事件不正是亞里士多德所批評的那種具有偶然意味的事件嗎?這恰恰是讓我們感覺其雖靚麗卻不真實的根本原因。
《港囧》這部電影中情節的虛假僅僅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獵奇心理,這種藝術作品“很容易就激發受眾的沉浸型自由情感,而導致審美主體精神障礙,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因此《港囧》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高碳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 馬立新.論低碳藝術的本體特征及其建構機制[J].現代傳播.2014(04).
[2] 馬立新.低碳人[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