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宇琪
中國是一個戲劇大國,我們擁有數量眾多的戲劇。話劇,本身來說是一個中外結合的產物,它雖然和我們本土的藝術形式戲曲有相同之處,但總的來說還是屬于西方戲劇到中國的發展形式。所以它是中國人的一種藝術形式的選擇和改革,以至于我們有“中國式話劇”的理論。中國話劇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入中國,經歷過了萌芽,過渡,發展,改革之后,到如今已經發展了100余年的時間,在這個當下泛娛樂化的審美社會中,話劇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爭議的階段。
[關鍵詞]話劇;泛娛樂;擠壓泡沫
1 小劇場話劇的泛娛樂化現象
北京的小劇場話劇已經可以說是中國話劇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為中國話劇注入了新鮮血液,吸引了一大批做商業化話劇的人。比較有名有聚笑坊、戲逍堂、雷子樂笑工廠、開心麻花等。也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話劇,像《有多少愛可以胡來》、《我不是李白》、《天生我慫我忍了》、《愛情來了你就上》、《夏洛特煩惱》、《烏龍山伯爵》等這些民營劇團的目標很明確也很簡單,從劇本的創作和演出風格和市場營銷都面向大學生和白領們,讓這些八零后和九零后的觀眾在業余時間來減壓。他們成功的用戲劇賺了錢,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他們發展的有模有樣的,再加上北京政府的支持和扶植,導致原來越多的人投身到低成本小劇場商業話劇中。
我們來通過開心麻花分析一下低成本小劇場話劇的模式和成功原因。第一,他們抓住了當下泛娛樂化的社會審美趨勢,緊扣喜劇主題,抓住時下流行元素、新聞、人物,創造更貼近現代人生活的作品,拉近話劇與人的距離,讓戲變“輕”,任何人都能體會到話劇的樂趣。改變了人們對話劇嚴肅、刻板、就那么幾個經典大戲的印象。第二,市場推廣好 —— 不僅僅是市場部分的海報、票面設計很棒,還完全不拘泥與任何銷售方式,網上、線下、贈送,只要票能賣出去,怎么賣都接受,不“端著”。第三,有方向、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明星,創造自己的代言人,利用主要演員的個人魅力配合公司運營,達到辨識度極高的品牌形象,一想到開心麻花就想起幾個經典演員,一看到幾個經典演員就想起開心麻花。像開心麻花這樣的創作團隊是很具有影響力的,他們的話劇都是喜劇,表演風格幽默,段子不俗套,舞美和服裝道具也都加分,看他們的劇已成為都市人群娛樂消費的主流時尚。
小劇場話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在小劇場成為話劇主陣地的今天,它同時又漸漸淪為粗制濫造的代言。在小劇場中,摻雜著低投入、低質量和以迎合大眾的刻意低俗化的創作。不光是話劇,我們一些傳統的藝術形式,戲曲、曲藝等,還有什么音樂劇舞劇之類的,都處于差不多的困境。到底是什么致使了如今這些藝術形式的處于窘境?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戲劇問題,就如同我在之前說過的,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其實,藝術表演的熱度與社會的大環境是分不開的。我們正處在一個泛娛樂化的時代,電視網絡等媒體上播出格調不高只為搞笑而搞笑的各類娛樂節目,對話劇是一個極大的沖擊。還有電影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科幻大片不斷地沖擊著觀眾們的視覺,我們無法從一個劇場里面感受到跟電影一般的身臨其境的感覺,我覺得這也就是話劇斗不過電影的原因之一。所以處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之下,話劇也出現了泛娛樂化現象。
2 小劇場話劇擠壓泡沫
作為一個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大學生,我首先拋開我自身對話劇的專業看法,就單純的作為一個觀眾來談談我所看到的現狀。第一,話劇的觀眾正在不斷流失。每次去看話劇,除了喜劇之外,在場的觀眾大多都是一些中年人,很少有跟我同齡的觀眾。當然,這只是我自身的體驗,上網查一查話劇的上座率,整整一年里,上座率還說得過去的戲不多。而且這些上座率高的話劇,除了一些特別有名的大戲之外,大部分都是喜劇,所以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話劇正在慢慢地失去它原有觀眾,而且沒有多少新鮮的血液注入。第二,好看的話劇沒有多少。好看的話劇一年就那么幾部,有的話劇的上座率很低,演不了兩場就不再繼續公演了,有的話劇去看了,前面還可以,越到后面越狗血,整體沒什么意思。還有的話劇還算有意思,散場回家之后回想一下,這個戲講了點啥?能回想起來的只是一出鬧劇和那么幾個段子。
2015年末,北京新落成的天橋藝術中心正式啟動,下設大、中、小3個劇場。大劇場上演經典音樂劇《劇院魅影》,座無虛席;中劇場上演田沁鑫導演的話劇《北京法源寺》,一票難求;相反,同在一個劇場上演的一部小劇場話劇卻票房不佳。而今,小劇場話劇在一些大城市市場反響一般,有媒體引用業內人士話說:“現在有的小劇場話劇上座率還不到一成。”這種種變化,對于小劇場話劇來說,是有危還是有機抑或危中有機?
小劇場之所以會粗制濫造,是因為它成本低,速度快,一部話劇可以很快的把社會關注的話題融入其中,產生的利益也是不小的。其實,話劇是可以娛樂和搞笑的,但是當這些成為主要目的就有些偏頗。這些小成本的商業話劇已經丟失了一種藝術應該有的內涵,走上了一條娛樂大眾的道路。例如聚笑坊說的那樣,這里沒有說教只有歡樂,兩分鐘一大笑,五分鐘一鼓掌。這些搞笑的戲劇最后只能稱為鬧劇。所以說話劇單單靠著搞笑、言情、炒作是沒有辦法長久的生活下去的。為什么像《雷雨》、《茶館》這樣的話劇經久不衰,根本就在于戲的目的性。劇本沒有刻意的為了迎合觀眾而去搞笑,看戲的觀眾會讓觀眾陷入一種人生社會的反思,這樣的戲更有內涵,這才叫戲劇藝術。
我們必須明確的弄清楚戲劇的目的是什么,小劇場當初的目的就是“實驗,先鋒”,所以那些脫離了根本目的的劇團最終會被淘汰。這也正是我們高興看到的局面,導演、編劇、演員的創作思維和藝術審美越來越高,觀眾的審美層次也越來越高,我們期待在之后會有更多更好的小劇場話劇出現。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 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