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竹
本文通過對水彩畫技法的闡述和重點論述留白技法在水彩畫中的運用,從而揭示留白在水彩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水彩畫;留白技法
1 水彩畫留白技法
1.1 薄膜留白法
薄膜留白法是把有粘性的紙或者是薄的薄膜用剪刀剪成畫面上需要的形狀,將其粘貼在畫面上所需要的位置即可。
1.2 食鹽留白法
食鹽留白法是食鹽在吸收了水份后容易融化(用糖的效果也是這樣),把大小不一的食鹽粒撒在還未干的畫面上,等待鹽慢慢自行溶解,由于食鹽水珠的比重比水要大的多,于是就將水彩顏料向外排擠掉了,等到畫面干了以后,畫面就會出現冰花般的小點或者美麗的花紋。
1.3 蠟筆留白法
蠟筆留白法是在涂顏色之前用蠟質物品代替鉛筆在畫面上畫出想要留白的圖形,然后照常涂色就可以了。由于蠟質物具有排他性,密度小,不吸水,所以在畫面上就會留下飛白的效果,也是油水分離后的效果。
1.4 沾式留白法
沾式留白法是用海綿沾上含水量多一些的顏料然后按壓在畫紙上,我們可以根據海綿含水量的多少和按壓海綿的力度來制造各種各樣我們想要的圖形,這種沾法還分為干沾和濕沾兩種不同的紋理和效果。
1.5 遮蓋液留白法
遮蓋液是水彩畫發展到后來人們發明的一種留白技法,把它涂在我們想空出來的地方待遮蓋液干了之后我們就可以作畫了。等畫面整體創作完成畫面干了以后我們就可以將遮蓋液撕下來了,也就留下了我們想要留白的形狀。
1.6 刀刮留白法
如果我們在畫畫時某些地方忘記了留白或者是沒控制好水份,顏色把留白的地方覆蓋上了,這時可以用刮法留白補救一下。削平了的毛筆桿子、小刀、指甲都可以用來當工具,刮也分為干刮和濕刮。
1.7 飛白留白法
飛白留白法是用含水量比較少的水彩畫筆在畫面上快速畫過所產生的一種留白效果。由于水彩紙有自己一定的紋理,當筆快速在畫面上劃過時,顏色就會留在了畫紙上比較凸起的部位,凹下去的部位沒著上顏色,留下了白紙本身的顏色。這種留白法通常適合表現表面粗糙的物體。比如橘子皮。
2 留白技法在水彩畫中的運用
2.1 在風景畫中的運用
安德魯·懷斯的代表作《海邊的風》。懷斯被譽為美國懷鄉寫實主義繪畫大師,他用寫實的手法描繪他所熱愛熟悉的家鄉景物,在加上作家給予的想象力空間,創作出屬于自己的寫實風格。
這幅《海邊的風》一扇朝著一望無際的黃色草原的窗子,斑駁的墻面和破舊的窗戶紙,遠處的天空像是傍晚又像是陰天的早晨,陰郁的樹林圍繞了一小片海水,兩道車印一支延伸到海的邊緣,突然一陣海風吹來窗紗輕浮,是那么的柔軟、靈動、細膩。這幅畫窗紗上就運用了留白技法,用留白膠勾畫出亮部窗紗飄逸的形狀,窗紗本身具有清透,隨風起舞的特點,這種特俗技法的運用更能突出繪畫物體的特點和其質感。
2.2 在人物畫中的運用
水彩人畫老師關維興為其代表,他被譽為國家一級美術師。關維興的水彩作品多以身邊最為樸實的農民、還有孩子、老人為題材,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這兩幅畫分別是關維興在1995年和2007年創作的,第一幅畫的是一個小孩,第二幅是一位老人。小孩子本身的特點就是皮膚細膩、光滑、紅潤、白皙,所以畫面部時一定得用上留白技法,主要為了表現肉肉的臉頰和外國人固有的高額頭的特點。眼睛刻畫的非常逼真,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的高光留白也可稱得上是點睛之筆,把小孩子本身具有的對世界的好奇、可愛的性格特點描繪的淋漓盡致。
淳樸農民的作品整幅畫面光感強烈,刻畫細致。留白主要運用在了胡子的刻畫,胡子既沒有全部涂死也沒有全部留白,則注重在光源處留白,給人一種體積感,非常形象,臉部皺紋的刻畫和質樸的笑容更加增 添了農民淳樸的性格,其實在一定基礎上都是為了造型結構留的白,關維興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種顏色,技法只要我們運用恰當、協調、給人以舒服的視覺,表達出作者的思想都能運用。
2.3 在靜物畫中的運用
朱輝的《果盤里的橘子》這幅畫主要留白在于白色的花,花就如同人一樣,它們也有自身的特點、結構、樣子的,所以要遵循靜物本身的特點主觀留白或客觀留白。這幅創作的留白可以讓我們看出光來的方向,更準確地展現出白色的花在畫面中所處的位置,而且做到筆斷意不斷的效果,不僅增添了花的韻味還沒有失去花的形狀。裝花的陶瓷高光同樣也是留出來的,根據陶瓷的造型結構在最凸出的部位相對留白,更好的表現了陶瓷的質感。水果上和大罐子上的留白更是點睛之筆,整體畫面栩栩如生。
卡西.約翰遜的《矮牽牛花》(如圖十六)這幅作品花盆上拴著的白色繩子就是典型的留白膠留白防止別的顏色遮蓋住白色的繩子,因為花盆比較沉所以拴著花盆的繩子自然繃的就直留白膠留白用在這里就恰到好處,幫助了畫面的組成。這幅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光感特別好,留白對光感也起到了決定作用。
參考文獻:
[1] 金立德.水彩畫畫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2] 野村重存.野村重存的水彩課初學水彩速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3] 丹青.水色斑斕讓畫作極具美感的水彩畫技法[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