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雪琳
摘要:中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并呈快速發展趨勢,老齡人口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未富先老、為備先老就中國老齡化的典型特征,再就業對于減輕社會與家庭撫養負擔、緩解經濟壓力和實現老人的人生和社會價值具有深遠的意義。據此,分析了知識型離退休人員的特點,探討了再就業對知識型離退休人員的現實意義,并對再就業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再就業;知識型;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8.039
1.背景
國際上判斷老齡化的通用標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60歲以上的人口占該國家或該地區人口總數的10%或以上,或一個國家或地區的65歲以上的人口占該國家或該地區人口總數的7%或以上。截至2015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182萬人,占總人口的16.15%,65周歲及以上人口14374萬人,占總人口的10.47%。據初步預測,我國老年人口從2015年起將進一步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到2050年前后全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7億左右,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33%左右。由此可見,中國已然步人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給社會帶來的不僅會影響經濟發展速度,而且會造成社會撫養負擔加重,人口紅利漸失、企業用工荒等問題。那么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危機呢?老齡化較為嚴重的日本、歐美等國家都將離退休人員再就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應對措施。
2.知識型離退休人員的特點
知識型離退休人員再就業大多出現于知識密集型組織,再就業的前提條件是欲再就業老人必須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有再就業的愿望,對象主要是具有一技之長或者專門經驗,具備高級職稱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科技人員、咨詢人員及各領域的能工巧匠,尤以醫療、高教、軍隊衛勤保障部門領域最為突出。老齡對于知識型離退休人員只是身體功能的衰老,但是其具有一般人員所不具有的知識資本、技能資本、經驗資本、人脈資本等優勢,是智慧和經驗的代名詞,是投入成本少回報快且高的寶貴財富。
3.再就業對知識型離退休人員的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已有50多萬高級知識分子離退休,約占高級知識分子總數的45%,若讓這些離退休的高級知識分子能夠繼續老有所用,老有所為,不但可以減少因老齡化帶來的人力資源短缺、減輕社會和家庭撫養負擔,對知識型離退休人員來說也存在著深遠的意義。
3.1滿足生理需求,實現老有所養,余熱生輝
2015年二胎政策的出臺,中國將由“4+2+1家庭模式”轉變為“4+2+2家庭模式”,少子化、獨子化逐步向兩子化轉變,雖然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齡結構,但是一對夫婦養育由撫養四個老人一個孩子轉變為撫養四個老人兩個孩子,家庭經濟壓力過大。據測算,2000年我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只需負擔15.6個老年人,2050年則需負擔48.5個老年人,如此高的撫養系數,無法在經濟上保障老年人的日常衣食住行開支。另外,目前進比如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均為發達國家,經濟高度發展,人均收入很高;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基本在5000到1萬美元,而我國進入老齡社會,人均GDP還不到1000美元。中國老齡人口數量龐大,其中農村人口占很大比例,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經濟實力還沒有達到足以支付養老金,我國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跑步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基于上述情況,老年人會主動再就業,使其“老有所為”,這不僅增加其經濟收入,使老年人自食其力,增強自我保障能力,減輕子女和社會的負擔,提高老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
3.2滿足安全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延年益壽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安全需求包括對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工作職位保障、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對于老年人來說,最需要的安享晚年,“安”就是安全感,安全感來源于身體健康、免受疾病困擾。老年人身體各種機能都趨向衰退,發病率明顯增高。醫學證明,必要的緊張有利于延年益壽。知識型離退休人員退休后身心徹底放松,退休前后的變化較大容易打破身體機能的平衡,另外,其生活習慣、工作環境、經濟收入、聲譽和社會地位發生較大的變化,退休后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時常產生被社會淘汰的無用感、失落感等不良精神狀態,容易造成心理抑郁甚至危害身體健康。調查表明,退休返聘人員相對于閑賦在家的老人發病率明顯減少,衰老速度減慢,死亡率也隨之降低。
3.3滿足情感和歸屬需求,更好融入社交生活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親朋好友和組織的關愛,都需要得到友情、信任、溫暖、愛情。老年人屬于弱勢群體,在感情和心理上都比較脆弱,對社交需求更為迫切。退休人員在人生暮年離開了奮斗多年的工作崗位,離開了組織和社會群體生活,開始了獨立生活,兒女成家自立,有的舊友和老伴相繼去世,自己體弱多病,行動不便,與親友往來減少,人際交往范圍減少,成天無所事事,無能為力,想做一些事,卻力不從心。這些主觀因素的變化,都能使老年人產生失落感,孤獨感,自卑感等消極情緒,有害于身心健康。老年人退休后,不再擁有因工作而建立的領導、同事、下屬和客戶關系,社會活動范圍較之工作時要小很多。勞動是個體與社會建立聯系的一種途徑,使老年人重返社會舞臺、重新建立個人與社會的聯系、重新加入社會群體、重新獲得自己的角色或扮演新的社會角色。退休返聘不但使老人獲得社會歸屬感,消除退休帶來的孤獨感、空虛感,滿足老年人的社會交往需要,使其老有所樂。
3.4滿足尊重需求。獲得社會的認可尊重
馬斯洛認為尊重的需要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個體對自我積極肯定的個人評價,包括勝任能力、自信、獨立等;外部尊重是指通過社會地位、聲望、榮譽等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而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會使人產生自卑、弱小、無能的感覺,失去自信心。退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年人的自尊;其一,通常老年人認為自己已人到暮年,伴隨著體弱多病、行動遲緩、記憶力減退,意味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已經成為了社會的負擔,進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失去了自信。其二,對于一些老干部而言,退休意味著權力與社會地位的喪失,從退休前呼后擁、門庭若市、畢恭畢敬到退休后的形影相吊、門可羅雀、形同陌路,這使老年人的自尊心銳減。其三,退休后經濟收入減少導致家庭地位改變。退休前老年人經濟獨立,在子女未成年前處于權威地位,子女成家后還會時不時給予經濟支持,但退休后收入減少,醫療、護理方面支出的增加,部分老人需要接受子女的供養,在家庭中由主導地位變為從屬地位,過去作為一家之主的權威與自尊已逐漸減弱。為了提高滿足尊重需求,很多離退休人員都選擇了退休返聘,這不僅使其經濟獨立、自養能力增強,而且能增強自信心,提高自尊心,實現經濟保障和精神慰藉的雙贏。
3.5滿足自我實現需求,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自我實現是馬斯洛需求層次需求理論中的最高層次的需求,是指竭盡所能發揮個人的能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獲得成就感。古有姜子牙“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齊”開創了周朝八百年基業;孔子開始編制《春秋》;馬克思50多歲時開始學習俄語,6個月后便能閱讀俄文文章,并在晚年將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推向頂點;丘吉爾66歲臨危受命擔任英國首相,77歲第二次當選;“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些都對老年人自我實現需要的最好的詮釋。1991年,《聯合國老年人原則》把“自立”、“參與”、“照料”、“自我實現”和“尊嚴”作為確立老年人地位的普遍性標準。而今,為了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很多知識型離退人員曾接受過良好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社會地位,有著強烈的工作意愿,在本該享受的人生暮年選擇了退而不休、休而不閑,繼續參與社會發展,創造社會價值,為實現個人理想而奮斗,在自我實現中再次領悟生命的價值所在。
4.知識型離退休人員再就業建議
目前,在知識型離退休人員再就業的過程中還存在如下問題:一是社會認識存在誤區,認為老人離退休后就應該頤養天年,老年人再就業擠占了青年人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二是現行法律的缺位對老年人再就業缺乏有效保護;三是老年人再就業渠道狹窄,缺乏再就業服務平臺。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對知識型離退休人員再就業提出如下建議。
4.1轉變觀念,營造老年再就業的社會輿論導向
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提倡“尊老愛老”,家庭和社會應該給老年人提供安享晚年提供物質和精神條件,如果讓老年人再去工作掙錢養老,會給子女戴上不孝的罪名,這是在給子女“打臉”和“抹灰”。要轉變這種傳統的觀念就應該倡導,年輕人尊老愛老不僅體現在給與老年人物質上的保障,更應該尊重老年人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再就業無疑能體現老年人的價值。
另外,近年來高校的畢業生人數不斷刷出新高度,自2009年畢業人數突破611萬后,此后每年均以20萬以上的人數增加,至2016年增加至770萬人,畢業人數的節節攀高伴隨的是就業難度的加大,每到畢業季都被冠以“史上最難就業季”,大學生就業越難,社會對老年人再就業存在的誤區就越大。針對這樣的誤解,應讓社會明白,知識型離退休人員與大學生的就業范圍交叉重疊的并不多,老年人從事工作具有明顯不同于勞動適齡人口的特點,大多從事與其生理、心理特點相互適應的社會公益活動。這些崗位由于收入比較低、工作量小、耗時比較長并且不固定,因此不符合年輕人的就業的空缺。
4.2完善法律法規,保障老年人再就業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活動,明確老年人參加勞動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護,但未對老年人再就業提出細化措施。超過退休年齡,不再具有勞動主體資格,不再受《勞動合同法》的保護。老年人再就業過程中與用人單位建立起來關系是勞動關系還是勞務關系?老年人再就業適用什么法律?最低工資標準是否適用于老年就業者?發生了工傷或工亡如何處理?是否能享受福利政策、五險一金?以上問題在法律上都處于真空地帶。面對越來越龐大的老年人再就業群體,國家必須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才能保障老年人的再就業權益,解決知識型老年人的后顧之憂。
4.3搭建老年人再就業服務平臺,幫助老人重返青春舞臺
老年人尋找工作方式主要包括通過中介機構登記、親朋好友介紹、參加招聘會應聘、發布或應答廣告求職、自謀創業、退休返聘和其他等,上述傳統的就業模式對老年人來說極為不便利,不能為老年人再就業提供充分的信息和體現出老年人的特長。知識型離退休人員因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比一般老年人再就業更能適應現代信息技術。針對于知識型離退休人員可以提供如下就業服務:一是對知識型離退休人員開展再就業培訓,培訓的內容如現代知識和技能、現代信息技術以及如何通過網絡、社交工具等找工作等;二是與政府、社區、養老機構、離退休人員等緊密聯系,通過大數據分析建立知識型離退休人員銀色人才庫,將人才庫提供給用人單位;三是構建服務全社會的老年人才信息網,搭建就業信息渠道,為老年人再就業提供一定的就業支持,向老年人提供就業指導、求職信息,實現人才供給與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四是針對知識型離退休再就業人員提供專場現場招聘會或網絡招聘會;五是建立老年專家組提供技術、服務咨詢和智力輸出,幫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協助企業培養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