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和特朗普勝選是2016年里震驚世界的兩大“黑天鵝”事件。而在反全球化人士看來,這兩大事件正是他們持之以恒的反全球化的一個勝利。
一、何謂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既是一個概念,同時又是一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過程。
1.全球化的定義
全球化有多種定義。普通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以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
貨物與資本的跨國流動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態。從物質形態看,全球化是指貨物與資本的越境流動。它經歷了跨國化、局部的國際化以及全球化幾個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相應的地區性、國際性的經濟管理組織與經濟實體,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精神力量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總的看,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有人把“全球化”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十個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的積極成果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世界貿易組織、歐洲經濟共同體,以及其他雙邊和多邊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推動下,貿易自由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全球貿易總量從1990年的4萬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4萬億美元;全球海外投資從1990年2000億美元的規模,增加到2015年的1.7萬億美元。歐盟區內則率先實現了全球化中最有挑戰性的勞動力跨境自由流動。
毫無疑問,過去35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步,大大促進了資本和勞動力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生產要素的利用率和回報率,推動了全球經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超過上億的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并邁向了中產;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則實現了在全球范圍內的快縮擴張,并從不斷擴大的全球市場上,獲取規模效益帶來的高額利潤。作為全球化最大獲益者的中國,則從一個人均GDP不到50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演變為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國家。
二、如影隨形的反全球化
如同一個硬幣有正反兩面,全球化的另一面就是反全球化。它像一個驅之不散的幽靈,與全球化相伴而生,如影隨形。
1.何謂反全球化
反全球化是指那些質疑和反對全球化的思想、政策、做法和行為。反全球化是一種概括性的稱謂,它有著多重的面孔和表現,既指一類行為和運動,也指一類思想和思潮,有時也可以是一種情緒。反全球化運動及其論點涉及許多方面,但歸納起來,大多數人集中關注的實際上是兩大問題:全球正義(global justice)與生態環境。
2.反全球化運動的主要活動
針對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及其負面影響,對經濟全球化的質疑、批判、抨擊、抗議愈演愈烈,到20世紀90年代末終于形成了一股頗有聲勢的反全球化運動。
世界上最大的反全球化組織是“人民全球行動”,它于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的當天在墨西哥南郊的哈帕斯州成立。其宗旨是發動全世界的工人、農民、青年學生反對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同年,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西班牙的馬德里召開大會的時候,有200多個社團同時召開專門會議,揭露把大部分國家和人民排除在外的發展模式。
1999年6月18日,2000多人在英國倫敦舉行集會,抗議當時在德國科隆舉行的八國首腦會議。結果釀成數十人受傷、財產損失高達100多萬英鎊的重大流血事件。這次事件被認為是反全球化運動的開端。
1999年12月3日,當世界貿易組織在美國西雅圖召開世貿組織“千年回合”的會議時,4萬多名抗議者與警察發生沖突,10多人受傷,500人被捕,財產損失達200萬美元。這次示威活動使WTO會議無果而終。
2000年1月底,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在瑞士小鎮達沃斯召開,一場譴責全球化的示威活動在此舉行,但同時發生打砸麥當勞餐廳的舉動。
2000年2月14日,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在泰國首都曼谷召開,一場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在此同時爆發。
2000年5月1日,英國首都倫敦市中心爆發大規模的反全球化與反資本主義的示威游行。
2000年9月中旬,悉尼奧運會開幕前夕,世界經濟論壇亞太地區會議在墨爾本召開。一些非政府組織發動大規模示威,導致與警察沖突,參加示威的抵制奧運會聯盟揚言要進軍悉尼,要求舉行真正的奧運比賽(而不是商業化的)。
2000年9月下旬,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分子跟蹤而來。示威者要求關閉世界銀行與貨幣基金,加快改革國際金融體系過程,取消第三世界國家的沉重債務。這次示威是布拉格自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以來發生的最重大國際事件。
2000年10月20日,第三次亞歐會議(ASEM)在韓國首都漢城舉行期間,爆發大規模反全球化示威,參加者達2萬之眾。除大批韓國人士外,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非政府國際組織。針對官方的亞歐會議,示威者發起了“亞歐會議人民論壇”。
2001年1月25日,在巴西南部港口城市阿雷格里召開的一次反全球化的集會,創立了一個反全球化組織——“世界社會論壇”。首次論壇舉行了6天,此后每年召開一次。
此外,網絡上的反全球化運動更加活躍。反全球化者通過網絡空間研究與討論全球化問題,在網絡中廣泛表達對社會正義與環境惡化的關心,協調全球反全球化行動。
3.反全球化反對什么
從反全球化運動的抗議活動來看,他們把反對矛頭直指跨國公司、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聯合國貿發會議等國際經濟組織及其有利于發達國家的國際規則,以及全球化的理論基礎——新自由主義。抗議發達國家通過推動全球化進程來摧毀發展中國家的本土文化和破壞生態環境。
反全球化運動的主要訴求有如下幾個方面:⑴主張保衛人權。⑵對抗財閥。⑶發展工人、婦女、環保運動的國際性連結,要求縮短工作時間。⑷保障婦女權益。⑸增加社會福利及教育開支,反對削減。⑹要求環保永續發展。⑺取消(豁免)發展中國家的債務。
4.反全球化運動的基本形式
盡管反全球化的手段和形式可謂五花八門,但總體而言,其基本形式不外乎這樣兩種:街頭抗議浪潮和世界社會論壇。
⑴以示威游行為表現形式的街頭抗議浪潮
反全球化分子采取的主要斗爭方式,或是舉行和平的、非暴力的游行示威;或是采取在會場外聚集或靜坐,阻止會議代表進入會場,干擾會議的正常召開;或是在街頭或會場旁舉行公眾集會。
不過,近年來,暴力的蔓延成為反全球化抗議浪潮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抗議浪潮中的火藥味日漸濃厚。在西雅圖、布拉格、熱那亞、坎昆等地舉行的反全球化抗議活動中,反全球化極端分子的暴力行為遭到警方的嚴酷鎮壓,暴力沖突的升級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2001年7月,在熱那亞的一次抗議活動中,一名年輕抗議者Carlo Giuliani被警方開槍打死。2003年9月,在坎昆的一次抗議中,一名叫李京海的韓國農民為發泄對警方暴力鎮壓的不滿而拔刀自殺。
⑵以反全球化為宗旨的世界社會論壇
世界社會論壇是反全球化的一種新形式,它最初是作為每年一度的世界經濟論壇的對立面而出現的。自2001年起,當以推進經濟全球化為宗旨的世界經濟論壇召開之際,以抵制和反對全球化的世界社會論壇也會同期舉行。盡管地點是在千萬里之外的第三世界國家,但世界100多個國家的十多萬名反全球化分子便會云集起來進行抗議。2005年2月,第五屆論壇發表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阿格雷里港宣言》,標志著反全球化運動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歷屆世界社會論壇中,盡管組織者也發起數萬乃至十多萬人的反全球化大游行,但很少出現街頭抗議浪潮中的那種暴力現象。因此,世界社會論壇體現了反全球化運動更加理性、思辨的一面。世界社會論壇已在各大洲及許多國家建立了分支機構,影響力不斷擴大。
三、反全球化運動也在走向全球化
從總體上而言,反全球化運動的興起,是對標榜公正與平等、繁榮與富足的全球化的一個極大諷刺。大規模的反全球化抗議示威,以及以世界社會論壇為代表的各種反全球化國際論壇,正在以不同形式、從不同層面沖擊著當前的全球化進程及其體系。有意思的是,反全球化已越來越成為一場世界性的運動,其本身也已經全球化了。
反全球化運動敲響了全球化的警鐘,它揭示的問題應該引起國際和全球層面的高度重視,它提醒各國政府在推動全球化的同時,還應該關注和矯正其他方面的失衡和偏差。反全球化運動至少讓人們對今天的制度和政策進行反省,去努力解決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種種矛盾和沖突,探索新的、更好的發展模式。客觀地說,反全球化運動的產生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減少或糾正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反全球化同全球化一樣,也是一把“雙刃劍”,它的作用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反全球化者對全球化的認識具有片面性,它所提出的理論缺乏科學性。有很多問題不能簡單地把它歸結為是由全球化所造成的,也不能完全歸咎于那些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對全球化,我們是不能簡單地加以反對。
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積極成果。它不可能在反全球化運動的反對和抗議中停止其繼續發展和進步的腳步。但卻會在反全球化運動的反對中對其錯誤和不足進行修正,以期發展得更為健康、更有成效。
[作者簡介]
程宇航,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于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