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新觀察
1.洞庭湖清理圍網捕魚 “斷子絕孫網”將全部拆除
洞庭湖一帶,肥田沃壤,水網縱橫交織,素有“魚米之鄉”的盛譽,成為我國重點商品糧和淡水漁業基地之一。可是近年來,南洞庭湖區村民回憶,洞庭湖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正在漸漸影響這里富饒的生態和漁業資源。
2.黑龍江省飼料加工收購玉米 可獲每噸300元的補貼!
近日,黑龍江省糧食局公布了《關于做好黑龍江省飼料加工企業收購加工2016年新產玉米補貼工作的通知》,對納入補貼范圍的企業在規定時間內收購入庫,并于6月30日前加工消耗的,每噸(標準水分)給予300元補貼。
3.1824個縣實現教育均衡意味著什么?
目前,全國共有1824個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占全國總數的62.4%。盡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績,但要如期實現到2020年全國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95%的預期目標,難度還很大。
4.貧困人口7種大病將獲集中救治
到2018年年底前,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農村特困人員和低保對象中,凡罹患食管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終末期腎病、兒童白血病和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等,要進行集中救治。
5.專家:光伏發電為喪失勞動力的人帶來脫貧的希望
這些年,光伏發電不僅帶動了很多農民致富,還為我國的扶貧工作做出了貢獻。在貧困戶里,一大部分是因病、因殘而導致貧窮的。對于這些喪失勞動能力的人來說,他們無法通過自己的勞動努力實現脫貧。而光伏扶貧項目的開展,則為他們帶來了希望。
6.我國農藥管理將發生重大變革
2月8日,讓農藥行業為之振奮的消息傳來,多年磨一劍的《農藥管理條例(修訂草案)》獲得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將原來由多部門負責的農藥生產管理職責統一劃歸農業部門,解決重復監管、監管盲區并存等問題,成為新《條例》最大的亮點之一。
7.中國推行“史上最嚴”休漁制度
上月底,中國農業部對休漁制度作出調整,與以往相比,此次調整力度之大,被外界評價為自中國休漁制度實施22年來的“最嚴”休漁制度。調整后的休漁制度對各類作業方式休漁時間均進行了延長,最少休漁期為三個月,此外,休漁作業的類型也有所增加。
農家新鮮事
1.農貿市場規定:早上8點必須開店 違者斷水斷電
成都一農貿市場出新規,要求所有商家必須早8點開門營業,簽到“打卡”,遲到、無故不經營者,短則斷電斷水,長則收回店鋪。多家商戶認為,自己做生意,管理方無權要求自己準時上下班。市場:為規范管理,留住顧客。
2.蒙古包里小藥箱 守護牧民“大健康”
在內蒙古自治區,平均每個衛生機構的服務面積達275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5倍。為緩解牧民看病難問題,從2013年起,阿巴嘎旗給超出衛生院服務半徑10公里的每戶牧民配備小藥箱,安排家庭責任醫生,還購買了12臺內置B超機、心電圖機、尿液分析儀等醫療設備的流動服務車。
3.四川高人頭頂食槽傳菜 38年30萬碗從未失手
四川瀘州的陳長發是合江縣先灘鎮的一個傳奇,38年來腳穿草鞋、頭裹白布、手持一塊方巾,頭頂數米長的木制食槽送菜超30萬碗,卻從未失手一次。這項絕活就是“打盆”。據考證它的祖師爺是清乾隆年間合江小漕支的王延武,歷經10代傳承至今。
4.鄭州老人三年造四輛“跑車”接送孫子上學
鄭州市郊侯寨鄉,55歲的郭良遠老人為了送孫子上幼兒園,小孩好動,坐在電動車后座上怕摔著,于是老郭決定造一輛電動汽車。這幾年,他親手造出了三輛造型酷似“蘭博基尼”的“跑車”,其中升級版的“跑車”最高時速可達40公里
農家正能量
1.感動!環衛工清理冰雪滿臉灰漬
在濟南普利街東首南側,四名環衛工人正用機器清理積雪與地面的結冰。一位推著機器的環衛工人臉上沾滿了機器噴出來的灰色水漬。據了解,他們凌晨2點35分就來到街頭清理積雪,一直持續到8點,連一口水都沒有喝。
2.鄉村發電站水工扎根深山10年 年清水草上百噸
54歲的水工楊海方與大山為伍,與孤燈陋室為伴,堅守深山10個年頭。為了確保水電站正常發電,楊海方每日守在攔污柵前不停地清理水草,每天要清理400多斤水草,一年下來要清理上百噸。
3.無臂男子含勺贍養母親到終老 自力更生蓋新房
家住重慶豐都縣虎威鎮同心村的陳星銀今年50歲,7歲那年,一次意外奪走了他的雙臂。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自力更生養起了山羊。“過去,有人勸我申請貧困戶補助,但我覺得脫貧還得靠自己?!标愋倾y說。雖然身體殘疾,但他卻是村里遠近聞名的養羊能手。
4.10年間他一磚一瓦“拼”出8棟老宅
很多經歷了百年風雨的老宅已陷入荒草和腐朽之中,李曉春傾其所有將八棟川派建筑的一梁一柱、一磚一瓦分拆,理清后運到成都。這些老建筑在他的手中一一復蘇。
責任編輯:于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