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楠欣 付佳力 任艷勝
摘要:現行的我國農村房屋地基繼承制度建立在城鄉戶籍分割制度上,存在很多弊端。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上房屋的所有權繼承必將產生的矛盾,一方面房屋所有權依法繼承,另一方面宅基地使用權不得流轉。人為地分割了地上房屋和宅基地,造成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同時,有關宅基地繼承的法律并不完善,常常出現法律分歧。同一事件在不同地區有著截然不同的判罰。基于這種情況,為解決宅基地繼承中存在的問題,解決宅基地繼承的弊端,宅基地繼承改制勢在必行。
關鍵詞:農村;房屋地基;宅基地繼承改制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8.069
1.宅基地使用權繼承的現狀
1.1案例糾紛
2005年,湖南省某縣法院收到村民李某的一份訴狀,狀告當地村委會,要求村委會返還其老屋地基的所有權。訴狀敘述,1995年,李某一家有五口人,姐姐、妹妹、父母,其父當時向本村委提出過建房申請,要求在老屋的地基上建房。后來,2000年時,李某考上重點大學遷出了自己的戶口。姐姐和妹妹也因為出嫁遷出了戶口,家中只有父母二人,因勞動力缺少,房屋一直未修,后來李某父母因年事已高,也不幸辭世,家中無人居住。村委會按村里的規定收回了老屋地基的所有權,并要求李某將老屋拆除或將地基賣給本村村民,否則,強行處理。李某不同意,最后上了法庭。
1.2宅基地繼承的必要性
(1)違反平等原則。我國現行的宅基地使用制度,是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和城鄉戶籍分離制度下的。城市的房屋使用權可以繼承,但是農村房屋及其宅基地不能繼承。這將農村和城市居民差別對待,造成了社會的不平等。
(2)資源的浪費。根據規定,農村宅基地是不能繼承的,但是宅基地上的房屋是能夠繼承的。但是現行法律規定,是不允許對該房屋進行修繕改造的。如果不能處理,該房屋很難物盡其用。
(3)宅基地的使用權受到限制。如果宅基地使用權不能繼承,那么當所有權人死亡后,會造成宅基地使用權歸屬集體,房屋使用權歸屬繼承人。在不能暴力拆遷的原則下,這塊宅基地,集體并不能有效使用。
(4)與傳統文化相悖。中國人的傳統思想是落葉歸根,榮歸故里。老了希望在自己小時后成長的地方修身養性,頤養天年。如果宅基地使用權不能繼承,又非該集體組織成員無法申請宅基地使用。這種制度明顯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2.宅基地繼承存在的問題
從繼承人身份不同的角度出發,對于農村宅基地繼承中存在的問題做出以下分析。
2.1繼承人戶口已經從農村變為城市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子女,一方面在年少時跟隨父母來到城市的生活讀書戶口轉到城市,另一方面農村子女在外省讀大學,戶籍轉到了大學所在地。后來子女們在城市定居生活,如果父母不在了,農村的宅基地繼承便有了問題。這些子女已經沒有了集體組織的戶籍,也不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按照現有規定不允許繼承宅基地,但可以繼承房屋的所有權。出現“地不隨房走”的尷尬情況。
2.2繼承人戶口在農村。生活在城市
(1)農民工集體。在大量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者中,農民工在繼承宅基地的同時,由于長時間的在外務工,宅基地會造成空置,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農民工集體很難在城市定居,更多的人希望回鄉養老。此時他們在集體中已經沒有宅基地,如果沒有空的宅基地,又不能通過繼承獲得宅基地,則違背宅基地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
(2)在城市定居的被繼承人子女。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子女,在城市生活,并置辦房產,但戶籍仍留在農村。那么,其在繼承其父母的房屋時,可能造成土地閑置和浪費。
2.3繼承人已有自己的宅基地
在農村,子女長大獨立成家后,一般會向集體申請自己的宅基地,自己建房子,搬離父母獨自居住。等父母百年后,如果直接繼承父母的宅基地,便會違反“一戶一宅”的規定,并且對于其他組織成員來說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如果只繼承房屋,又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宅基地也得不到有效地利用。
3.宅基地繼承改制
3.1直接繼承
集體內部繼承,繼承人是集體內部成員。繼承后既不會導致“一戶一宅”情況出現,也不會使宅基地流轉于其他集體之間,可直接繼承。
沒有宅基地的非本集體成員,符合繼承條件的,可以直接繼承。
3.2有限制的繼承
對有可能出現“一戶多宅”,或者繼承人不是被繼承人集體內部成員時,在滿足繼承條件的情況下,在不剝奪他對宅基地使用權的繼承權的情況下,我們應進行一定限制的繼承。
在宅基地繼承過程中,為規范繼承,對于繼承作以下限制:(1)繼承時應向被繼承人經濟組織繳納一定的宅基地使用費用;(2)不允許未建有房屋的宅基地繼承;(3)繼承宅基地類比國有土地閑置管理辦法,閑置一定時間沒有住人,則收回土地;(4)繼承宅基地上面的房屋可以修繕,但不允許重建,房屋滅失之日,宅基地使用權滅失;(5)如果宅基地緊張時,應先考慮本集體組織成員的要求,對繼承人進行適當的經濟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