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傳順
演員創作時的情感心理直接決定了在舞臺上演員對角色人物的刻畫和把握,如何更深刻地了解演員在創作過程中的情感心理直接決定了對戲中人物的形象塑造的成敗,本文以贛南采茶戲為例,著重從舞蹈藝術的表現上探析演員創作過程中的情感心理,對于演員創作過程中細節的掌控和對人物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也為指導贛南采茶戲的表演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情感心理;舞蹈;贛南采茶戲;演員
1 贛南采茶戲簡介
贛南采茶戲是江西省贛南土生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它是在當地民間燈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的,因為采茶戲內容貼近廣大勞動群眾生活,它人物少,布景簡單,與其它戲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區流行。因此,自采茶戲在贛南誕生后,很快傳遍與之相鄰的閩、粵、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區,成為客家人最喜愛的戲曲形式之一。
贛南采茶戲的傳統劇目,原有100多個,其中一部分已經失傳,現保留的傳統劇目有90多個。如:《九龍山摘茶》、《唐二試妻》、《賣雜貨》、《上廣東》、《雙檢菌》、《睄妹子》等。戲中小旦主要是勤勞純樸和聰明伶俐的農村少女、少婦。表演矯健優美、樸素大方。其“扇子花”動作豐富,既能單手打扇子花,也能雙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動作有:梳妝挑簾、園手摘茶、傘花、開門關門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蹺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謂千姿百態。
2 演員創作時的情感心理探析
贛南采茶戲中小旦的舞蹈主要是依靠單袖筒和扇子花完成的,由于傳統采茶戲表現的全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愛情與勞動垂涎,沒有宮廷舞和才子佳人舞,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動物的動作,并以動物的動作命名;歌舞戲相隨相伴。單袖筒是贛南采茶舞中的特色,只有一個左袖筒。但它卻創造了眾多的舞蹈術語。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陽袖、繞扇袖、腋下袖、鳳尾袖、穿針引線袖、花籃袖、上拋、下甩、纏腰、繞膝、側卷翻飛……在舞臺上用另一只手的扇子花和它對稱起來了,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著特有的矮子步,顯得異常獨特而有情趣。扇花的動作甚多,種類繁雜,其中有拋甩扇、裝折扇、避風扇、遮日扇、遙望扇、聞花扇、遮面扇等數十種,表現力極強。
要表演好贛南采茶戲首先要跳好贛南采茶舞,通過腳踏實地地進行肢體訓練,把握氣息和韻律,配合音樂的特點進行表演對于贛南采茶戲的發展具有突出的影響,贛南采茶戲中的小旦舞蹈表演的形態主要是繞、揮、扭、顫。在繞的過程中主要是與丑角進行男女配合,通過步伐和圈子的調整,由慢到快,由小而大,來進行模仿嬉戲、趕路和追逐的場景,因此對于這部分的把握也是演員的基本功,比較各個繞法的不同體會角色的內心旁白。揮是小旦借助手臂或者手中的扇子、手帕,配合一系列的連貫動作,完成具有觀賞性的同時也表現著角色對于外界的不同感知和理解。扭是贛南采茶戲舞蹈中小旦的最重要的部分,它需要依靠演員腰部的靈活性完成類似跳皮筋的動作,但是扭動完之后,不能亂顫,必須使得主軸一直保持在小腹和腰部之間,由于還需要結合唱法的表演,因此演員需要保持律動和氣息,因此,掌握扭動的技巧和把握對腰部的控制對于舞蹈藝術的提高和表演極其重要。顫是小旦在表現矮子步時女性的特色,它能突出女演員的俏皮和柔和,顫需要考慮強拍和輕拍的區別,同時兩肩需要跟著律動搖擺,在顫的過程中,重點把握動作與體態的停頓,在動作之間的連接過程中把握體態的變化和特定的小動作,對于體態的變換和節奏的調配意義重大,甚至可以應對節奏變化時的舞蹈表演不至于不在拍子上,從而使得舞蹈動作表演流暢而不死板。對于節奏的把握,在身體各個部位都有可能,但是第一拍只能定在左腳右手往下踩的韻律上,左右手只是在配合,無論兩手在何位置,都是在重復著8字舞的運動曲線,贛南采茶戲在舞蹈的表現手法上必須與情感心理交融,做到形神兼備、情舞交匯才能更好地表現演員的自身修養和藝術境界。
3 結語
綜上所述,演員在表演創作過程中的情感心理對于演員的創作表演至關重要,舞蹈動作的拿捏和把握對于提高演員的表演技巧不可忽視,只有把握細節,細細體會角色的一顰一笑,對于成功塑造角色和增強對表演的認識程度都有著較大的作用,只有抓住角色的內心,才能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個性,而如何針對演員自身的情感心理進行引導和提高,是廣大一線文藝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一項課題。
作者單位:
贛縣民俗歌舞演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