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琳
摘 要:有研究表明,養老金對退休前工資的替代率過高,已成為財政的包袱,在老齡化的背景下,容易引發政府未來的財務持續性風險,企業年金不發達,則會更進一步放大財政的壓力。因此降低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提高企業年金替代率已成為當前各國的共識。
關鍵詞:企業年金;養老
人社部公開的企業年金運營相關數據顯示,企業年金近5年的總體收益率達到8.87%,跑贏了CPI。目前,我國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為44900家,基金3570億元。養老金缺口屢屢觸動公眾焦慮神經,填缺問題固然重要,然而,改變基本養老“一家獨大”不堪重負的現狀同樣不容忽視,值得關注的是,作為補充養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年金在我國發展滯后,目前參與年金計劃的企業比率僅為1%。
一、不知何為企業年金
有記者曾采訪包括律師、空姐、工人、會計、HR等等不同行業,知道企業年金的僅2人,其中僅有一人擁有企業年金。這名在北京一家外資企業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表示:“我累積的年金額度較少,不太在乎,不會因為年金就不跳槽,單位有一些累積年限比較多的人可能比較在乎這個,不會跳槽選擇沒有企業年金的企業,其實,大部分都沒有。”事實上也是如此,如今大多勞動者和企業都把目光放在了“一戶獨大”的基本養老上,企業和員工建立企業年金賬戶的積極性并不高,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發展嚴重滯后。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早在“2012陸家嘴論壇”上就表示,“中國整個養老保險體系的發展不大平衡,比如補充養老中的企業年金、個人養老保險,替代率非常低,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此前的調研數據證實了這點,我國企業參與年金計劃的比率僅為1%,且絕大部分是中央和地方有實力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要分布在交通、通訊、能源、金融等壟斷行業,中小企業基本上被排斥在外。因此,企業年金被戲稱為“富人俱樂部”。
有數據指出,在美國20多萬億美元養老金總資產中,政府養老金占比12.5%,企業年金占比64%,個人退休賬戶占比23.5%,而到2010年底,中國的養老金總資產為2萬多億元人民幣,政府養老金占比89.5%,企業年金10.5%,個人退休賬戶幾乎沒有。
過度依賴基本養老保險,顯然會降低生活標準。對政府來說,也會增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財務風險和壓力。有研究表明,養老金對退休前工資的替代率過高,已成為財政的包袱,在老齡化的背景下,容易引發政府未來的財務持續性風險,企業年金不發達,則會更進一步放大財政的壓力。因此降低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提高企業年金替代率已成為當前各國的共識。所以說,真正解決中國養老問題,一方面固然要填充如今缺口巨大的基本養老保險賬戶,但是,進一步完善“補充養老體系”也顯得尤為迫切。
二、個人和企業繳費積極性都不高
我們來計算一下,一名30歲、月入5000元的男職工,個人和企業按照工資的5%繳費,每月共計繳費500元,如果收益率在4%~5%之間,那么預計60歲后可每月領取約2000元退休金。在基本養老保險的基本保障之外,職工額外這筆錢顯然可以提高養老生活標準,前景理應很好。而企業年金也是鼓勵職工愛崗愛企,減少職工流動的重要手段,對企業長遠發展也是不無益處。
但是,為什么個人和企業的交費積極性都不高呢?有專家指出,“稅優激勵不足、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過高”是當前企業年金發展的兩大障礙。目前,對于企業來說,基本養老保險按各類企業職工繳費工資總額的20%繳費,有的地方甚至高達25%,職工按個人繳費基數的8%繳費,已超過美國一倍,美國為7.76%,加拿大只有5%,加拿大的總繳費率只有5%+9%。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過高,讓企業和個人在完成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繳費之后,很難有多余“能量”,再去繳一份“補充”制度的保險費。因此有的地方,企業年金成為“富企俱樂部”。有專家表示:“而基本養老‘兩高(繳費比率高和替代率高),將對企業年金形成強大的替代和擠出效應,導致很多企業既沒能力也沒動力開展企業年金。”
企業年金稅收優惠鼓勵不足,企業在這個問題上積極性不高。一家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說:“我們之前也咨詢過企業年金,但其繳費不超過上年工資總額的5%才能享受稅收優惠,稅優比例較低,在國外一般要達15%以上,且個人繳費部分要與當月工資合并后繳個人所得稅,員工會覺得錢沒拿到,稅反而先繳了,不愿意參加。”
個人認為,要想改變中國養老保障結構,增加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賬戶比例,就必須設法提高企業和個人建立“補充”賬戶的積極性。這就要求一方面逐步降低基本養老繳費比例,同時加快推進養老“雙軌制”并軌改革,確保養老的公平性;另一方面要為企業和個人減稅,以富余的資金去充實“補充”賬戶。唯有“兩頭并進”,才能從根本上調動企業和個人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