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
摘 要:土家族儺堂舞戲是流傳于我國貴州高原土家族地區的一種古老的民間祭祀活動,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被無數中外專家從人類學、民族學、宗教學、歷史學等多個層面去研究、發掘、整理,但是從民間體育學的角度去探討這一古老藝術中的積極因素則還是一片空白,本文便試圖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學的角度去叩開這一古老民間藝術的大門,探究其中的體育文化光華和其開發利用價值。
關鍵詞:貴州;土家族;儺舞;體育文化;民間舞蹈
“儺舞”是一種從原始儺祭活動中蛻變脫胎出來的戲劇形式,是宗教文化與戲劇文化相結合的孿生子,積淀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間藝術“儺舞”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體育美學與“儺舞”的文化內在聯系及特征
(一)體育美學的文化內涵特征
首先它同龐大的體育學科群一起發展,成為體育科學范圍的一個分支。其次,在自身漸進的發展中為了適應人類不斷增強的生理、心理而注入了科學美的內涵。再次,無論體育美學從萌芽到發展,從輻射到普及,都離不開人類對它的希冀和追求,同時也離不開人類自身體育的發展軌跡。如運動競技中的創新與破紀錄等,無不令人神往與振奮,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既抽象又直觀,既陌生又熟悉的體育美學的豐富內涵,使體育自身自然地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享受,也越來越受到全人類的關愛和呵護,并從多角度、多方面加以培育和扶持。
(二)“儺舞”的文化內涵特征
儺戲一般分為開壇、開洞、閉壇三個階段。開壇和閉壇為酬神送鬼,表示對先祖師的虔誠祈禱,開洞則演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戲劇節目內容。儺戲表演者由端公,即掌壇師及其徒弟組成,伴奏樂器有鑼、鼓、牛角,表演者須戴面具。
貴州儺戲面具是高層次的民間藝術,內涵極其豐富深邃,造型千姿百態,有不同的層次。儺堂戲最大的特色是它與宗教和民俗的血肉聯系。面具作為儺堂戲藝術的重要表征,必然形象的凝聚著儺文化所體現的宗教意識、民俗意識和審美意識。演出要戴上面具,面具也叫臉殼和臉子,在儺堂戲里具有特殊重要位置,是這個劇種突出的藝術特色。儺堂戲的面具與一般的面具戲是不相同的。一般面具戲里的面具,只是一種演員化妝的手段,而儺堂戲面具則是作為神祇來看待的。每個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稱,由于傳承地域、流派不同,因而同一面具就出現不同名稱的現象。
舞蹈節目依據面具名稱而定。如戴太子面具跳舞、就叫《太子舞》、以此類推。舞蹈的特點大體可分三類:一是以古樸莊重,典雅文靜為特色;二是以激烈奔放、對峙而舞為特色;三是以雄壯彪悍、風趣詼諧為特點。舞蹈節目有《頭陣》等。
從對儺壇神靈的虔誠崇拜,到農耕實踐的散射折光,從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神秘式共生共榮,到神倫的人倫性、人倫的平民性,以及整個儺文化的平民關懷,從代際倫理到代內倫理,從家庭倫理到村社倫理,從職業倫理到生態倫理,從儺壇靜物到儺事活動,無不體現著儺文化追求和平友善的主觀追求和心理愿望。
由此可見,儺文化是儺民虔誠的原始宗教信仰,是遠古以來農耕實踐的折光,是貧困農民的生存追求,是千古傳承的人倫絕唱,是人與自然神秘的共生共榮方式,是美輪美奐的藝術殿堂,是封閉山區人們的社群行為,是農耕平民自娛自樂,求生求發的畢生向往。其內涵深刻,意境高遠。
儺舞是融體育、藝術于一身的舞蹈運動,它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藝術的發展以及體育運動的兼收并蓄由交際舞派生出來的一項新興運動,研究發現儺舞不僅成為人們建立友誼、陶冶情操、鍛煉身體、提高技藝的良好形式;而且具有獨特的藝術表演價值,給舞蹈者與觀賞者以美的享受,進而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和審關情趣。體育舞蹈的關感,是人們在觀賞表演時的審關情感體驗,它通過愉快、滿足、贊賞、舒暢等心理反應,對表演者進行充分的肯定。
二、“儺舞”的體育文化健身價值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相對封閉而穩定的條件下,容易形成統一連貫的文化模式,經過優化、升華、繼承、發展,形成特具內容、形式、時間、地點相對穩定的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帶有強烈的民俗生活和民族宗教氣息,隱存大量土家族同胞的精神情趣,儺舞已成為土家族鄉風習俗中最具傳統性和穩定性的活動內容之一。體育文化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所蘊涵的倫理精神、藝術精神、生命精神都體現了要求個體、社會、自然協調發展的終極思想。在文化層面上,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土家族族舞蹈是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所能凸顯的時代功能價值,成為新時期體育的形態構成要素。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從民俗活動到學校教育,從專家學者到普通大眾,都認識到融歌舞一體的民族傳統體育游藝活動所呈現的時代功能價值。人們在參加健身活動的過程中,也希望能在運動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土家族“儺舞”,就能使人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承擔生理負荷,達到鍛煉的目的,因而在健身、健心、家庭和睦以及建設和諧社會方面都體現出其應有的價值。
三、結語
“儺舞”可以促進和提高我國政府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和發展水平,為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做出貢獻。有關部門對民族體育活動應予以重視,加大群眾場地、場館等設施的投資建設,建一些適合群眾健身鍛煉的場所,和一些適合群眾進行集體舞蹈的健身場地,讓廣大群眾能夠更好地鍛煉,實現健身、健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冉孟剛.貴州土家族民間舞蹈“儺舞”體育文化價值的分析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05:108-111.
[2]李瑩,楊風雷.貴州銅仁土家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多維價值審視[J].現代交際,2016,09:42-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