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彬
[中圖分類號] F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41-01
1 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四項問題
1.1 農業結構不合理,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轉化力度不夠。近幾年,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市場需求向多樣化、高品質方向轉變,農業結構越來越顯得不合理。政府雖然積極幫助和引導農民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但由于不少農戶無技術、無資金、無經驗,不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造成投入多、產出少、銷售難。
1.2 鎮、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大發展。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有的鄉鎮負債高達千萬元,村集體負債上百萬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一直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如此,集體沒有經營收入,欠債本利要歸還,集體辦事要開支,“無錢辦事”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1.3 鎮、村干部素質參差不齊,缺乏戰略眼光,影響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有些村干部,整天忙于應付日常事務,精力難以集中到經濟建設上來,還有的偏重于顯性的政績,樂于做“形象”工程,有的村干部精簡后人數減少,但工作量大,待遇低,有時因為一些硬性任務等,上面不滿意,群眾不理解,工作積極性不高。另外,有少數村干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素質差,工作方法簡單,對黨在農村的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善于做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模范帶頭作用發揮得不好,缺乏引導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干群關系緊張,矛盾較多。這些都成為制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1.4 農民群眾觀念陳舊,市場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民群眾文化素質太低,思想觀念陳舊落后,市場意識不強,面對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不能正確分析當地的資源優勢,抓住市場競爭強的支柱產業和名牌產品,只是盲目跟從,盲目投資。還有的村干部千方百計從外地引來外資項目,給農民提供最優惠的政策和服務,但大家就是腦袋不開竅,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項目無法落實。
2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2.1 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當前,我鎮以耕地為主的資源密集型農產品,如玉米、大豆等的價格已經與國際市場價格處于同一水平層次,在國際競爭中缺乏優勢,對這類農產品主攻方向是把質量搞上去,成本降下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從而擋住或減緩國外同類農產品的進口沖擊。
2.2 壯大集體經濟,構筑農村經濟發展的堅強后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共同富裕的客觀需要。只有集體經濟實力強了,才有能力興辦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改變村容村貌,提高農民素質,帶動農民共同富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要因地制宜,選好路子,結合當地傳統和自然優勢,能農則農,能工則工,能商則商。堅持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這種農村集體經濟最有效的實現形式。
2.3 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干部服務經濟的本領。新形勢下,政府職能要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由行政命令轉化為政策引導與協調,這是市場經濟的內在的客觀要求。政府要圍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這個中心制定各項政策,只要有利于農民增收 致富就要大開政策綠燈;各級干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2.4 加強對農民群眾的科技培訓,切實為農民群眾搞好服務。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加大農村科技教育投資,采取各種形式對農民進行種、養、加實用技術培訓;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此外,各級政府部門要牢固樹立服務經濟意識,扎扎實實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務,要為農民送項目、送資金、送技術、搞好產、供、銷一條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