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營
[摘 要] 農民合作社在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等方面作用重大。筆者有以山東省安丘市為例,探討了農民合作社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剖析了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農民合作社 特點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S8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45-01
近年來,安丘市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現代農業經營組織的重要舉措來抓,不斷加大宣傳引導和政策扶持,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快速發展。合作社涉及領域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等多個產業,并不斷發揮組織載體優勢,建立規范化農業種植基地和養殖場,對內有效組織農業生產,對外統一農產品質量和價格,為促進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1 基本特點及發展趨勢
1.1 合作社發展模式呈現多樣化。按照“誰有能力誰領辦、誰有意愿誰參加、誰能辦好支持誰”的原則,積極鼓勵和引導多主體創辦,形成了村組干部領辦、能人大戶帶頭、龍頭企業帶動、涉農組織引導等多種形式。在安丘產生了五種合作社模式,一是村級組織牽頭型(村級組織+合作社+農戶)。二是專業大戶帶頭型(專業大戶+合作社+農戶)。即由種植、養殖大戶帶頭,將從事專業生產或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三是龍頭企業帶動型(企業+合作社+農戶)。即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企業和農戶共同參與創辦合作社。目前我市合作社已從過去的生產資料供應、生產技術服務等單一內容,向開展統一服務、組織標準化生產、品牌營銷等領域拓展,已基本覆蓋農業生產各個環節。
1.2 合作社內部管理趨于規范化。農業管理部門加強與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從完善制度和指導服務入手,指導合作社規范運行機制,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引領和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組織開展示范社創建工作,累計創建了國家級示范社5個、省級示范社19個、市級示范社65個,安丘市示范社160個。同時,指導合作社規范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不斷完善合作社利益分配機制,有效地保護了農民成員的合法權益。目前,各地合作社在民主管理、利益聯結、系統服務、盈余分配和運行管理機制等方面逐步健全完善,管理水平、服務能力、和帶動能力不斷增強。
1.3 合作社經營方式實現可持續性。發揮合作社“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組織優勢,圍繞提高經營服務功能,發展主導產業、推行標準化生產、打造產品品牌、提供有效服務、增加社員收入等特點。目前,多數合作社都是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實行了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和一體化經營,加快了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和壯大。真正發揮了“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批群眾”的作用。如石埠子鎮南王莊草莓,保國山櫻桃、輝渠的小米、凌河的蔬菜等,主要是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而發展壯大的,有效地加快了“一村一品”、帶動了“一鄉一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市場競爭力的提高,據測算,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與非成員農戶相比,年人均純收入通常高出15%左右。
2 當前農民合作社面臨的突出問題
2.1 管理不夠協調,指導力量薄弱。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和《山東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對合作社登記前必要的輔導備案程序均未作出明確規定,業務主管部門在開展指導服務上缺乏主動權,難以有效地履行監管服務職責,致使一些合作社有名無實,成立之后沒有發展活力,對合作社享受政策扶持、促進長遠發展留有很大隱患。各級合作社指導服務機構尚未健全,指導人員少、經費匱乏、缺少服務手段等。
2.2 合作社規模小,帶動能力弱。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較快,但規模不夠大,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數量與商標注冊和三品認證很不適應,有數量,沒質量,重發展,輕規范的現象存在。有的由少數人操作,缺乏帶動性,甚至名存實亡。多數合作社僅限于村組范圍內的農民合作,成員數量少,業務多限于生產技術和信息服務方面,真正開展農產品加工的少,合作層次低,服務功能較弱,市場競爭實力不強,輻射帶動能力有限。在類型上以種植、養殖和地方特色產品為主,農村二、三產業有待拓展。
2.3 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規范化運行水平較低。相當一部分合作社在制度建設、民主管理、會計核算、利益分配等方面,與法律法規要求差距較大。一些合作社章程不符合實際情況,內容不具體、難操作;有的章程虛置,不按章程辦事。在管理上不夠民主,有的“三會”雖然建立但不按規定履行程序,存在大戶決策小戶跟從的現象;有的監事會或執行監事履行職責難,甚至形同虛設。合作社內部分配機制不夠完善,許多合作社沒有實行盈余返還。有的合作社產權不明晰,只設流水賬,沒有依法開展正常的會計業務,“政社”不分,合作社從整體上還沒有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3 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建議
3.1 進一步加大宣傳引導,不斷提高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識。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村新興的市場主體,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經營組織。無論是外地經驗還是我市實踐,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無疑代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于解決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業規模經營、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問題,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民主建設、社會和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要充分認識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把合作社建設納入重要議事議程,采取考核、獎補表彰等有效措施,大張旗鼓地宣傳合作社的成功典型以及帶領農民致富的先進事跡,使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好處和政策家喻戶曉,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的合作理念和促進合作社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為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和工作氛圍。
3.2 發揮合作社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由村集體組織成立的合作社,積極吸收村民和貧困戶加入。對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由合作社提供機械免費幫助整理土地、提供樹苗及栽植技術,降低其生產成本;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根據個人意愿進行土地流轉或入股。土地流轉模式,對貧困戶土地以正常價格的3-5倍進行流轉,年底分紅比例實行重點傾斜,貧困戶為普通社員的2倍,為貧困戶提供了長期、固定性收入保障,可有效避免脫后又返、邊脫邊貧現象的發生;土地折資入股模式,貧困戶將土地作為資產入股到農民專業合作社,既能享受到合作社土地收益分紅,還能領取土地入股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