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斌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50-01
1 總體情況
近年來,郾城區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以農業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效益、培育品牌的工作思路,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作物,發展優勢農產品,打造優勢品牌,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已成為全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財源。
1.1 發展現狀
——經濟作物種植取得長足發展。通過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加快科技推廣步伐,全區由原來以糧為主、一年兩熟傳統種植模式逐步向糧、經結合,多元、多熟高效種植轉變,形成了以“麥-煙-薯”、“麥、棉、瓜(菜)”等模式為主的25萬畝多熟制間作套種區。新店鎮的瓜果蔬菜,裴城鎮的煙葉、棉花,商橋鎮和李集鎮的林果與小尖椒等特色種植都創出了各自的品牌優勢,已成為本鄉鎮的支柱產業,形成了較大規模種植,正在發揮越來越顯著的主導作用。
——規模化、區域化生產特色逐步形成。在調整農業結構過程中,郾城區根據自然資源和生產優勢,結合發展農業產業化主導產業、有重點地培育了較大規模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在全區形成了多熟制間作套種區。以沿國道、省道兩側鄉鎮為主的特色林果、瓜果、草莓種植區域,以市郊鄉鎮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區域,以中遠郊鄉鎮為主的優質煙、棉、優質小麥種植區域。
——名、特、優農產品生產得到較快發展。在結構調整過程中。郾城區加大了農業無公害標準化建設的宣傳力度,在產地發展上努力按標準化規范生產行為,狠抓了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瞄準市場需求,大力引進新品種,發展無公害精細蔬菜、特色蔬菜,并對符合標準化生產要求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優質農產品及時進行了認證申報。
——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迅速提升。為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郾城區在資金、技術、管理、稅費、信貸、用地、流通等方面,進一步加大了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龍城鎮的雙贏公司,新年鎮的鴻翔公司,李集鎮的小強人公司,商橋鎮的金碩公司,黑龍潭鎮的雪健公司,孟廟鎮的恒達公司、小帥才公司,裴城鎮的雙喜面粉公司等都在區域內建立了各自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與農戶簽訂了訂單合同,通過實施“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加速了種植業的產業化進程。
1.2 原因分析
一是鄉村干部和廣大群眾對調整種植結構能夠促進農業增產和自身增收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只有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把結構調優、規模調大、效益調高,才能改變傳統的一麥一玉米的低效益種植模式,才能順應市場需求,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是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推廣和應用。由于廣泛應用了間作套種、病蟲害綜合防治、溫棚栽培、配方施肥等新技術,引進推廣了抗倒扶、抗干熱風、抗澇耐旱的糧經作物新品種,使作物有效增加了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提高了經濟效益。
三是黨和國家出臺并落實的免除農業稅和針對三農的各項惠農補貼政策,調動了種糧農民的積極性。農民的干勁提起來了,農民的負擔減輕了,農民的思想穩定了,農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2 存在問題
一是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落后。郾城區現有耕地面積45.38萬畝。其中中低產田近31萬畝。約占總耕地面積的69%,中低產田面積大。其主要特點是:集中連片,成區域分布且坡大地遠、地勢低洼、易澇怕旱、土質粘重、水利和電力設施不完善,缺乏抗災應變能力,大部分地塊旱不能澆,澇不能排,一遇到災害天氣,就容易出現大面積嚴重減產,有的田塊甚至顆粒無收,農業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雖然“八五”、“九五”、“十五”期間通過農業綜合開發4.8萬畝中低產田得到了改造治理,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生產能力,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果,帶動了一方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郾城區農業生產底子薄,基礎條件差,已改造的中低產田面積只占耕地總面積的很小比例,總體上講,全區農業生產條件還是相當落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糧食產量穩定提高。
二是農民文化素質低農業科技發展滯后。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從近兩年糧食增產的影響因素中來看,單產的提高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是73.4%,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是糧食單產提高的最主要力量.在我區從事農業生產的23萬人中,小學文化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1.62%,較低的文化素質限制了農民接受運用新技術的能力。且在農業生產中,農業科研投入和推廣經費不足,抑制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一些適合郾城區農業發展的科技成果難以及時和大面積推廣。
3 下步建議
一是建立糧食生產基礎設施投入的長效機制。我區糧食生產減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抗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造成的。因此,要盡快建立糧食生產基礎設施投入的長效機制,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的財政投入,重點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加大對中低產田改造、小型農田水利等基本項目地投入,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
二是建立科技支撐的長效機制。科技因素是增產糧食的重中之重,我區的糧食增產。最終必須依靠科技推動。據測算。通過興修水利設施。實施旱作農業工程等科技措施,每改造1公頃中低產田,可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875公斤。為此,要提高認識,把科技興糧放到農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科技支撐的長效機制,制定農業科技建設發展規劃,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加強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率。
三是加強農民科技培訓。通過開展“跨世紀新型農民培訓”、“綠色證書工程”、“科技下鄉”等活動,加大培訓投入、創新培訓模式、突出培訓重點、拓展培訓內容、強化培訓功能,培養造就出一批“留得下、用的上、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村實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