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京芳
摘 要:當前形勢下推進供給側改革,不僅影響到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更影響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因此,本文從國內外兩個方面分析了學者們的觀點,以期為企業落實供給側改革政策提供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結構性;需求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當前形勢下,尋求經濟增長的一個必然選擇,而高杠桿和產能過程所導致的增長陷阱以及其可能引發的債務和通縮的螺旋式下降,使得去杠桿成為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這也無形中對我國企業的發展等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本文從國內外兩個方面分析研究了學者們的觀點,以期為企業落實供給側改革政策提供一定的建議。
一、國外供給側改革歷程
供給側改革作為經濟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理論,最早始于法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薩伊,他在19世紀初提出的薩伊定律,主要觀點就是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供給本身即可創造需求,不會出現購買力嚴重不足的情況,并且市場可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這一定律啟發了經濟學中關于“生產、消費、供給與需求相互影響從而決定產品及價格”的思考。
20世紀初,美國爆發大規模的經濟危機,購買力嚴重不足,并且供給過剩,在這一背景下,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了凱恩斯定律,他主張國家應該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干預,并且應該改從需求側的角度著力進行干預,這一理論幾乎將薩伊定律全盤推翻。
緊接著到了20世紀70-70年代,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相繼出現滯脹問題,通過需求側著力反而使得經濟不增反降,經濟下滑并且通脹嚴重,需求干預主義受到嚴重的挑戰。在美國,里根政府推出了供給側改革,首先是1981-1982年中期采取緊縮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但是經濟形勢并未出現明顯好轉,其后,在1982年中期-1989年,里根政府除了利率的趨勢性下調外,又采取了降低企業的稅賦、放松金融管制、大幅增加財政支出等措施,這對股票市場形成了刺激作用,同時企業也擺脫了前期的陣痛,盈利逐步增加,美國經濟開始復蘇,供給側改革作用凸顯。同一時期,英國也出現了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現象,GDP出現負增長,并且還面臨了工會力量龐大、國有企業過多、政府過度干預經濟等較多的結構性問題,供給學派的學者們因此否定了凱恩斯主義的主張,重拾了薩伊定律,將供給側作為主要因素,1979年,撒切爾上任首相后,首先采納貨幣主義觀點,緊縮通貨以控制通脹,并同時采納供給學派的觀點,加速推進國企私有化、降低稅負、廢除物價管制等改革措施,減少政府干預,“挽救”了英國經濟.此后,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供給管理手段使得美國宏觀調控取得一定的成效,重新將供給側思想提上臺面,促進經濟的快速恢復。
二、我國供給側改革相關研究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項新政策的出臺,我國學者們迅速對其展開研究,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根據統計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國內關于供給側改革的研究主要可以歸類為以下三個主要的大類。
(一)政策性解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含義和實施路徑
進入“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面臨著生產成本持續上升、產品供需錯配、資本邊際效率低下、杠桿率高、市場機制運行不暢等一系列結構性問題,以需求管理為主的宏觀經濟政策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實施降成本、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補短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于以往刺激需求端的需求側,它追溯增長本源—創新,從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從供給端發力破除增長困境,釋放增長紅利,但要注意,供給側改革并非忽視需求或者緊縮需求,而是需求和供給兩手都要抓,但是二者有主有次,優化供給結構為主。
從供給側來看,支持經濟長期增長主要有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資本、制度、創新五個要素,其中制度和創新在中等收入階段過后會發揮更大的作用?;诮洕鲩L的這五大動力因素,不同學者提出了供給側改革不同的實踐路徑。馮志峰在認為應該在制度(簡政放權)、要素(要素驅動升級為創新驅動)和產業(改造傳統產業,產品創新)三個層面推進改革;胡鞍鋼等人結合中國基本國情,提出了在“五大政策支柱”下做好“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增加有效供給、減掉過剩產能、創新、避免各類風險),才能走出有中國特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路;董艷玲則提出了供給管理的政策體系創新、財政政策創新、金融政策創新、其他政策創新;馮俏彬則提出供給側改革應重點打好五大殲滅戰:去產能,優化供給結構;降成本,提升供給能力;去庫存,清除供給冗余;補短板,擴大有效供給;去杠桿,確保供給安全。
(二)實證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
羅良文,梁圣蓉通過對1994-2014年省級面板數據展開實證研究,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從供給側的角度重點剖析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供給側有效性不足;供給側產業結構不協調等問題,以及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國未來經濟增長要以創新為內核驅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動力(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與需求側“三駕馬車”共同推動經濟增長。
程飛陽也從供給側角度對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依據柯布-道克拉斯生產函數,拓寬了數據,采用1985-201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建立OLS回歸模型,得到同樣的結論,供給側和需求側因素的合力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必然選擇。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不同行業的啟示
在農業方面,面對新常態下的三農新難題,解決農業供給方面庫存、成本、產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問題,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許經勇在文章中提出了農產品流通不暢、供給結構性過剩,以“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為核心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是促進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去庫存需要改善農產品供求關系,降低農產品成本要求提高農業供給效率,補短板要更好地發揮好農業多功能作用。孔祥智則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著力點:土地制度改革、農業結構改革、糧食體制改革。
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成為其進一步發展最大的阻礙,王慶煒從鋼鐵市場結構變化、地方經濟發展策略、企業經營管理、鋼鐵市場機制四個角度分析指出鋼鐵行業嚴重產能過剩。劉凡則提出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鋼鐵企業一方面要制定多元化發展戰略,另一方面要降本增效,最后踐行“互聯網+”,向促創新、高質量、綠色制造轉變。
此外,房地產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基調則是去庫存。宋婉秋等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房地產的現狀,指出了房地產行業去庫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房地產行業要化解樓市庫存還要嚴格控制土地出讓規模,改變土地供求失衡的政策建議。申博還指出國家宏觀政策與微觀政策要相互配合,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特征,因地制宜去樓市庫存。
綜述所述,西方國家更早的提出了“供給側改革”,英美兩國為解決80年代的滯脹問題都采用了供給學派的結構性改革,里根經濟學側重減稅,撒切爾主義更側重國企私有化。盡管中國當前所處時期和面臨的形勢和當時有所不同,但英美經驗仍然有值得借鑒之處。而國內關于供給側改革的研究還主要對其含義、實施路徑及其對房地產等一些特殊行業的啟示研究較多,而在我國的一些傳統行業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的研究相對涉獵較少,傳統企業如何適應供給側改革的大趨勢,將供給側改革的政策落到實處,達到去杠桿、去產能的目的等問題尚待于學者們進行研究突破。
參考文獻:
[1]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02).
[2]馬常艷.解讀“供給側改革”[J].商周刊,2015(25):12-17.
[3]馮俏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呼喚與現實要務[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6(02):88-94.
[4]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17-22+195.
[5]董艷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供給管理創新[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6(02):76-81.
[6]羅良文,梁圣蓉.論新常態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動力機制的優化—基于1994-2014年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76-81.
[7]程飛陽.基于生產函數的供給側結構性動力機制分析[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16(03):108-111.
[8]許經勇.論農產品流通與農業供給側改革[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