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連平
現階段的建筑環境設計中并沒有對自然要素給予足夠的重視,阻礙了可持續發展的推進。將“疊加法”運用到建筑環境設計中,能夠實現對自然要素與社會要素的最大限度的保護,不僅能夠保證建筑環境的舒適程度,還能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疊加法;建筑環境設計;可持續性運用
多種多樣的生物與自然相互依賴、共同生存。在這些生物中,人類具有非凡的智慧,應該主動探求能夠與自然和諧共存,并且充分發揮自然作用的途徑。“疊加法”中的橫向疊加與縱向疊加方式能夠有效實現這一目的。本文將對“疊加法”進行詳細闡述,并結合具體案例,對“疊加法”在建筑環境設計中的可持續性運用進行說明。
1 “疊加法”闡述
1.1 “疊加法”的提出
“疊加法”即為“自然疊加法”。自然的再生與循環是所有生物生存的環境與基礎,需要對其進行保護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自然中包含多種要素,其中任何一個微小的部分發生變化都會影響整體的運轉。在對建筑環境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如果忽略設計的案例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僅僅將設計構思作為工作重點,勢必影響設計效果。但是現階段的建筑設計由于設計者自身素質、設計周期、預算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少有設計師能夠對其進行重視并加以利用。在這種現狀下,“疊加法”應運而生。該種方式能夠分析自然環境中的土壤、氣候、水域等多種環境要素,并與設計理念進行結合,便于自然要素的保留與利用,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1.2 “疊加法”內涵
相較于其他生物,人類生存環境不僅有自然環境,還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中包括地理因素,例如地表水、沼澤、森林土地等,氣候因素包括城市緯度、氣候條件、洪澇區域等;社會環境即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社會制度與社會意識。其中的第一要素在指為了保證社會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存在的不可或缺的社會要素,例如法律制度、宗教、經濟制度等,第二要素是指在自然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社會評價,例如地域歷史價值、森林價值、土地價值等。
明確了以上各種自然與社會要素后,再對“疊加法”進行進一步闡述。該種方式分為橫向疊加與縱向疊加。橫向疊加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地面上包含的各種自然要素,例如平原、山丘、天然風景區、人類居住區以及這些地面上存在的植被、動物等,將這些要素制作成透明度相同但是顏色不同的膠片。在對建筑環境進行設計時,將建筑區域中包含的各種要素按照一定順序進行疊加,對該區域中的利用價值進行了解。若灰度加深,則表明該區域中能夠利用或者需要保護的因素很多,設計人員就要注意增強對其的保護意識,利用合理的措施進行改造,適度開發。在具體工作中,通常使用Photo shop等軟件作為輔助工具,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人為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縱向疊加是指建筑區域中地表上的各種自然要素,例如大氣、光照、日照時長、地下含水層等,使用與橫向疊加相同的方式,對該區域中的利用價值進行了解。最后將橫向與縱向得出的結果進行疊加,得出做大的利用價值。雖然在設計的前期,需要對這些資料進行收集與整理,比較麻煩、耗時,但是能夠為建筑區域中自然環境的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有利的影響。
2 “疊加法”在建筑環境設計中的可持續性運用
2.1 設計實例
該區域位于我國東北某鎮,總面積達到220km2,包含三個鎮區,本文中假設為A、B、C三區。
2.2 “疊加法”的具體應用
對該鎮區域中的土地狀況進行了解與分析,利用“疊加法”中的橫向疊加方式輔助進行,實現對該區域中現有土地的科學規劃,以便得出適宜進行建設的區域、在限制條件下進行建設的區域、不得進行建設的區域,并制成規劃用圖。
2.2.1 不得進行建設的區域。為了對自然環境、基本農田等進行保護,維持生態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將該區域中森林覆蓋率高的地域、交通主干道、道路兩旁防護林等劃分為不得進行建設的區域。
2.2.2 在限制條件下進行建設的區域。主要包括具有比較好的自然條件、發展預留用地以及待遷還耕的農村用地等。
2.2.3適宜進行建設的區域。除了不得進行建設的區域與在限制條件下進行建設的區域,其它都為適宜進行建設的區域。按照A、B、C三鎮區的自然要素與社會要素等實際情況,對三鎮區的功能進行科學定位。其中A區為新建鎮區,作為行政辦公與文化的重心,提供居住、娛樂、貿易等功能;B去為老鎮區,主要功能為發展種植業與農產品的加工與貿易等;C區自然條件良好,功能為發展旅游產業、商品貿易、居民居住等。
3 結語
在建筑環境設計中,無論建筑區域大或小,為了保證設計的可持續性需要遵循的原則包括:對自然環境給予充分尊重,保證其中的自然要素被合理運用;對社會環境給予充分尊重。保證各區域社會職能的科學劃分。將這兩種原則進行結合能夠充分體現出可持續設計的理念。“疊加法”能夠將這種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有益的理念進行貫徹。
參考文獻:
[1] 楊麗娜,孟勝歐.設計結合自然——“疊加法”在建筑環境設計中的可持續性應用[J].藝術教育,2016(04).
[2] 李久太.可持續性視角下模塊化策略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建筑技藝,2016(02).
[3] 林曉暉.綠色生態理念在水利建筑工程中的應用——淺析馬杭州排澇站的建筑景觀及環境設計[J].福建建筑,2016(04).
[4] 肖冬梅.建筑環境設計中人體活動與心理情感因素分析[J].四川水泥,2015(03).
作者單位:
長春光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