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岱龍 李文明
人工智能成了2016年最流行的詞語之一和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以機器人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既令人興奮又使人擔憂,對機器人展開思考,如何應對機器人的快速發展是職業院校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
機器人在生產、生活、醫療、商業、軍事、科研、航空等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多、越來越廣了,各行各業都在向機器人靠攏。尤其制造業更甚,使用機器人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這可在各種媒體的報道中一次次得到證實,這就如之前二十余年數控機床的推廣使用一樣。這里面的原因,將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很值得思考。
1 機器人替代人類
機器人正在或已經替代人的繁重體力勞動,可以連續不間斷地工作,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工業機器人具有:智能控制,效率高,代替工人從事笨重、單一、危險、有害工種的勞動,節省人力成本,成本回收快,可三班制工作,一機多控,可有效解決人工成本高、“用工荒”、不安全、職業病等問題。因此,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青睞。機器代替人工能夠解放一部分員工,令其完成較為復雜的工作,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保證公司員工的質量。眾多公司不斷引入機器人,削減員工數量,目的就是減少公司開支,提高公司利潤。
服務機器人,具有深度語言交互、機器人視覺、自主定位和導航、自動控制等功能,目前已經應用在商場、公司、餐廳、機場等。將來我們將見到越來越多的各種服務機器人,為我們人類提供令人滿意的各種服務。如家用機器人可用于掃地、家教、刷鍋洗碗、送餐、護理、炒菜等方面。
特種機器人應用如下:軍事領域、農業領域、醫療康復領域、應急救援裝備領域,建筑、公路、鐵路、礦山、井下施工、維護工程。機器人將大規模走上戰爭舞臺;農業機器人將單獨完成果蔬采摘、育苗、剪羊毛、擠奶、果樹修剪等作業,大型化的農業機器人可以實現大面積耕作、除草、施肥、灌溉、收獲作業;納米級機器人將在醫療康復領域大顯身手;火災、水災、地震、礦難、臺風、疾病、毒氣、生化、輻射、爆炸、恐怖襲擊、交通事故等現場將以機器人為主力軍開展應急救援;建筑、公路、鐵路、礦山、井下施工、維護工程工地將是機器人活躍的場所,將取代以人工為主,從業者基本是70、60、50后,后繼無人,缺少自動化、智能化特種作業裝備的窘境。
中國工業機器人2015年全年銷售6.67萬臺,占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超過1/4,中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達每萬人49個,仍有巨大增長空間,市場潛力巨大,機器人行業從業人數也大規模增長。隨著中國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的發展,中國機器人將逐漸替代進口機器人,改變國外行業巨頭企業占領中國智能機器人市場份額超過90%的局面,中國機器人行業從業人數將進一步增長。
2 機器人帶來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既給我們人類帶來了輕松、舒適、快樂、自信和希望,同時也給我們人類帶來了不安、憂愁、緊張、迷茫和恐懼。
不僅重體力勞動與機械的勞動被機器人取代已經是一種必然,而且智力勞動者也未必能夠在這場變革中獨善其身。新技術的沖擊來自方方面面,記者可以被寫稿機器人取代,翻譯需要與手機軟件競爭。
令我們擔憂的是,機器人正在搶走我們的工作,人類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將被機器人取代,這對很多人而言是一次挑戰。我們要做好與機器人搶工作的心理準備,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和參加培訓,去從事機器人不能勝任的工作,或去適應與機器人協同工作。
一個不需要人類工作的社會,與其說是美好的,倒不如說是頹廢的,甚至是令人恐懼的。
有科學家預言,未來的機器人有可能控制人類,也可能毀滅人類。這又給我們頭上懸了一把利劍,令我們擔憂和害怕。
3 職業院校如何應對機器人的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機器人既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又給我們帶來了恐懼。
做為培養造就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人才的職業院校,就要首先考慮對策,以盡快改變和適應機器人快速發展對就業影響和對新職業需求的變化。
現就這一課題談談我們的粗淺看法。
(1)職業院校應盡快成立應對機器人快速發展如何應對的研究機構,展開研究,盡快拿出應對戰略方案。
(2)圍繞機器人的發展、應用設置相關專業,盡快組織校內外專家編寫圍繞機器人的構造、原理、裝配、安裝、維護、發展趨勢的精品教材或科普讀物,開設相關適用的課程。機器人“解放”人,機器人的發展又離不開人。隨著機器人的廣泛使用,那么企業對制造、安裝、調試、操作、使用、維護機器人的人才需求將會越來越大。因此,職業院校要抓住這個機遇搶占圍繞機器人設置專業、開展研究、培養人才的制高點,培養滿足智能制造發展需求的多層次、跨界融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補齊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短板”。
(3)在社會和校內大力宣傳機器人的應用前景和圍繞機器人發展的人才需求旺勢,不斷擴大機器人相關專業的招生規模,加強與科研及生產企業的聯系,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做大做強機器人相關專業。
(4)盡快購買足夠數量的工業機器人,并組裝一定數量的生產線,同時購買或組裝一定數量的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用于相關專業教學或演示,也可用于生產創造效益,籌建機器人實驗室開展科研。要根據教學需要,選擇適合職業院校使用的機器人。
(5)聘請科研院所或企業機器人專家為兼職教授,到學校講學或指導科研,與機器人企業開展頂崗實訓或定向就業等廣泛的合作,向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方向發展。
(6)從長遠看,調整專業結構,多發展或做大做強機器人替代不了的人才需求專業,考慮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
1.匯龍工程咨詢有限公司2.許昌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