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璐 楊文濤
[摘 要] 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矮抗58小麥品種的種植受到廣泛重視。河南省小麥種植研究人員針對不同播期與播量對矮抗58群體性狀表現與產量進行實驗研究,保證可以利用相關實驗規范河南小麥種植業的行為,提高小麥產量與質量。
[關鍵詞] 不同播期播量 矮抗58性狀 產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78-01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矮抗58群體性狀與產量受到廣泛重視,然而,不同播期與播量會對其形狀與產量有所影響,因此,在實際種植過程中,相關管理人員必須要制定完善的種植方案,逐漸優化其種植體系,保證可以增強矮抗58群體的種植效果。
1 矮抗58的特征特性
屬于半冬性,中熟,成熟期要比豫麥49號晚1天。幼苗時是半匍匐狀態,葉片呈淡綠色,葉短上沖,分蘗力強。株高70cm左右,株型緊湊,穗層整齊,旗葉寬大、上沖。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短卵形,角質,黑胚率中等。平均畝穗數40.5萬穗,穗粒數32.4粒,千粒重43.9g;苗期長勢比較壯,而且抗寒性好,抗倒伏強,后期葉功能好,成熟期耐濕害和高溫危害,可以抵抗抗干熱風,成熟時落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具有高抗條銹病、白粉病、稈銹病、中感紋枯病和赤霉病等。在田間自然鑒定后,具有中抗葉枯病。
2 播期與播量
影響小麥種植性狀與產量的重要因素就是播期與播量,小麥適期播種可以有效提高冬前光源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育苗壯的苗效率,為后期產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依據。在此期間,科學的播量有利于構建合理的小麥群體結構,緩解小麥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促進產量、質量與經濟效益的協調。在不同播期與播量使用過程中,小麥矮抗58群體生長發育、產量等都會產生不同的數據,相關種植人員要科學選擇小麥播期與播量,這們可以有效提升小麥種植產量與經濟效益。
3 實驗基地與實驗方式
在實驗期間,實驗人員選擇了兩塊實驗基地開展實驗工作,也就是A實驗基地與B實驗基地。在A實驗基地中,小麥種植前茬為大豆,土質中含的有機質含量在17g/kg左右,速效磷在100mg/kg左右。B實驗基地的前茬為大豆,土質中有機質含量在16g/kg左右,速效磷在105mg/kg左右[1]。
在實驗過程中,相關實驗人員將A實驗基地的播種時間設置為10月12日,B實驗基地的播種時間設置為11月2日。A實驗基地的播種量為120kg/hm2,B實驗基地的播種量為180kg/hm2,在實際實驗過程中,兩個實驗基地的種植株距基本相同,管理方式也較為一致。
在對兩塊實驗基地進行播種處理之后,相關實驗人員對其進行了有效的測定。首先,對于生育期的調查,實驗人員記錄了出苗時間、分蘗時間、越冬與成熟時間等。其次,對于群體總莖數而言,相關管理人員記錄了三葉期定苗的實際情況,并且對各個剩余時期的總莖數進行了調查。最后,對于產量與產量構成因素而言,相關實驗人員調查了小麥成熟時期的成穗數,并且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成穗數據,在籽粒晾曬之后,測定小麥籽粒的重量,進而得出準確的產量數據。
4 不同播期播量與實驗結果分析
在對兩塊實驗基地進行實驗之后,相關實驗人員可以得到良好的結論,充分說明不同播期與播量對矮抗58群體性狀、產量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4.1 不同播期播量與矮抗58生育進程影響分析
在播種之前,兩塊實驗基地小麥育苗工作較為良好,小麥生育進程一致。但是,在小麥種植之后,B實驗基地中的小麥生育期出現規律性延遲的現象,無論小麥孕穗還是抽穗,都會出現退后的現象,但是,在小麥孕穗之后,各個生育進程差異逐漸縮小,尤其在小麥成熟過程中,時間幾乎一致。在每年5月底之前,小麥成熟均為正常現象,不會影響小麥的生育進程。在此過程中,A實驗基地中的小麥葉苗系數,受光充分,單苗較為壯大,但是,在群體發育過程中,長勢不一致,無法提高群體生長效率。B實驗基地中的小麥后期發育較為良好,干物質積累效率較高[2]。
4.2 不同播期與播量對矮抗58總莖數的影響分析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可以發現,小麥整個生育期中的總莖數變化基本一致,其中,A實驗基地的總莖數呈現規律性提升的狀態,在孕穗之前,總莖數增加較為明顯。B實驗基地的總莖數的增長會在越冬期中推遲,但是,最終成穗數量較多,可以提高其群體種植效率。
4.3 不同播期與播量對矮抗58干物質積累的影響分析
在小麥播種過程中,不同播期與播量對矮抗58干物質積累的影響程度較小。主要因為A實驗基地與B實驗基地中小麥干物質積累程度較為相似,在實際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干物質積累較為明顯的就是開花時期,然而,在成熟時期,A實驗基地與B實驗基地的小麥干物質積累程度不一致,A實驗基地小麥干物質積累較多,B實驗基地小麥干物質積累較少。
4.4 不同播期與播量對矮抗58產量的影響
在A實驗基地與B實驗基地小麥種植的過程中,A實驗基地可以增產7%左右,而B實驗基地可以增產5%左右,由此表明,播種時間較早并且播種量較少的小麥播種方式產量較高。主要因為播期與播量之間相互作用,在同一播期、不同播量下,小麥的種植產量變化較為明顯,少量播種的小麥產量較高。對于同一播量、不同播期的小麥而言,播種時間越早,小麥的產量越高。
5 種植建議
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相關管理人員必須要科學選擇小麥種植播期與播量,保證可以根據矮抗58品種實際需求對其進行種植。首先,小麥種植人員要在每年9月至10月左右開展種植工作,保證可以提高其種植效率。其次,在實際種植過程中,要將種植播種量控制在130kg/hm2左右,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小麥種植效率,提升小麥種植業的經濟效益,增強小麥種植工作效果。最后,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相關管理人員必須要制定完善的病蟲害防治制度,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增強小麥種植效果,逐漸優化小麥種植體系,這樣,才能提高矮抗58小麥品種的種植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馮素偉,胡鐵柱,李小軍等.百農矮抗58生育后期冠層結構動態變化及產量分析[J].河南農業科學,2013(9):25-28.
[2]姜麗娜,趙艷嶺,邵云等.播期播量對豫中小麥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1,40(5):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