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中圖分類號] S43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87-01
1 大豆菌核病
1.1 癥狀識別
大豆菌核病又稱白腐病,從幼苗到成株均有發生,尤其是結莢后危害嚴重。主要侵染大豆莖部。田間以植株上部葉片變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時病株的莖部已斷續發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及白色顆粒狀物,后變黑色成為菌核。縱剖病株莖部,則見內有黑色鼠糞狀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莖中空皮層往往爛成麻絲狀,病株外部的菌核頗易脫落。莢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結莢,最后全莢呈蒼白色,輕病莢雖可結粒,但病粒腐爛或干縮皺癟。
1.2 防治方法
噴藥防治應在大豆菌核侵染前施藥預防,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即發病初期用藥,最遲封壟前要及時噴藥。①噴灑25%咪鮮胺1500mL/hm2;②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50g/hm2對水300kg/hm2,均勻噴霧,隔7d再補噴1次防效更好;③用50%速克靈1500g/hm2對水噴霧。
2 大豆疫病
2.1 癥狀識別
大豆疫病,大豆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莖和葉部,導致根腐、莖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軸變褐、變軟,真葉期被害幼苗莖部呈水浸狀,葉片變黃,嚴重者枯萎而死。成株期:往往在莖基部發病,出現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擴展,病莖髓部變褐,皮層和維管束組織壞死,葉柄下垂但不脫落,呈倒八字型,根部受害變黑褐色,病痕邊緣不清晰。
2.2 防治方法
①用種子重量的0.3%~0.4%的72%克露拌種,隨拌隨播。②用2%克露1 200g/hm2對水450kg/hm2,間隔7d進行2次葉面噴霧。
3 大豆根腐病
3.1 癥狀識別
從幼苗到成株期均可發病,主要被害部位為主根,一般初發病斑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點,以后迅速擴大呈梭形、長條形、不規則形大斑,病重時整個主根變為紅褐色或黑褐色,皮層腐爛呈潰瘍狀,病部細縊,有的凹陷,重病株側根和須根脫落使主根變成禿根。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長勢很弱,葉片黃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輕者雖可繼續生長,但葉片變黃以至提早脫落,結莢少,粒小,產量低。
3.2 防治方法
①種子處理。可用種子量0.5%的50%多福合劑或種子量0.3%的50%多菌靈拌種。②在大豆生長期發病時,用菌克毒克260~300倍液900~1 200mL/hm2加300~500倍液小葉敵600mL/hm2葉面噴灑。
4 大豆蚜蟲
全國各地均有發生,東北3省及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最為嚴重。大豆蚜蟲以成蟲和若蟲聚集在嫩葉、嫩枝上吸取汁液為害,作物受害嚴重時葉片卷縮,生長停滯,植株矮小,結莢稀少,百粒重降低,是大豆生長期的重要害蟲;如不及時防治,常導致植株死亡,一般減產20%~30%,甚至減產50%以上。蚜蟲又是病毒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常造成混合侵染。
4.1 發生規律
大豆蚜蟲以卵在寄生植物上越冬,春季天暖以后,在寄生植物上繁殖1~2代,產生有翅蚜,遷飛到豆田為害幼苗。越冬卵量大,繁殖迅速,在大慶地區1年繁殖10多代。大豆蚜蟲在田間的發生程度與越冬卵基數、氣候及天敵數量有密切關系。氣溫在22 ℃以上,相對濕度在70%以下,干旱少雨,非常有利于大豆蚜蟲的擴散與蔓延;平均氣溫在25 ℃以上,相對濕度大于80%,雨多雨大,會明顯抑制大豆蚜蟲的發生與為害。
4.2 防治方法
可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1 000倍液,或40%克蚜星乳油800倍液,藥效可維持10 d左右。或用50%辛硫磷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噴霧防治。
5 大豆食心蟲
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及長江流域普遍分布,以黑龍江、吉林、遼寧及河北、山東、山西等地較為嚴重。大豆食心蟲以幼蟲入豆莢內咬食豆粒,常年蟲食率為10%~20%,嚴重發生年份達30%~40%,使大豆產量和商品價值大大降低。
5.1 發生規律
大豆食心蟲在我國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土壤中做繭越冬。各個地區發生時間不同,其中東北地區在7月中旬越冬幼蟲開始鉆出地面,在土表結繭化蛹;8月中旬大量羽化為成蟲;8月下旬產卵,經5~8 d孵化出幼蟲,即入莢為害;20~30 d進入老熟,被害莢9月下旬脫落,老熟幼蟲出莢入土越冬。華北地區發生期比東北地區延遲10 d左右。大豆食心蟲的發生與為害程度,受當年7—8月氣象條件影響很大。如7月下旬至8月上旬條件適宜,會大量發生;高溫干燥及低溫多雨都會影響成蟲交尾、產卵,因而發生程度較輕。
5.2 防治方法
用2%倍硫磷粉劑、80%敵敵畏乳油熏蒸,并兼治其他害蟲效果也很好。具體做法是:用2節長的高粱秸,一節去皮蘸藥,一節留皮插地,插600~750根/hm2,共蘸80%的敵敵畏乳油原液1.50~2.25 kg/hm2,均勻插入田間,如防治及時,效果可達80%~90%。另外還可用菊酯類農藥防治。利用赤眼蜂滅卵,于食心蟲成蟲盛期放蜂1次,放蜂30.0萬~37.5萬只/hm2,可降低蟲食率40%。還可在幼蟲脫莢前用1∶9的白僵菌粉45.0~52.5 kg/hm2,可消滅脫莢后的越冬幼蟲。
6 大豆紅蜘蛛
全國各地普遍發生,以長江流域、黃淮海地區及東北各省受害嚴重。成蛛、若蛛都可為害,以吸取葉片汁液為主。受害葉片最初出現黃白色小斑,以后出現紅色斑點,葉子變紅脫落,嚴重者成片死亡,對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
6.1 發生規律
紅蜘蛛繁殖很快,黑龍江地區1年發生13代,當溫度高于23 ℃、相對濕度在50%左右時,繁殖最快。因此,6 —7月的高溫干旱天氣,紅蜘蛛發衛最為猖獗。雌蟲群聚在寄生枯葉、雜草根際或土塊縫隙間越冬。翌年5月轉移到作物上開始為害,群集于葉子背面,吐絲結網。6—7月為發生盛期,雨季到來后逐漸減少。9月中下旬轉移到冬季寄生。生育期降水,特別是下大雨能抑制紅蜘蛛的發生。
6.2 防治方法
用20%滅掃利2 000倍液、10%天王星乳液、三氯殺螨砜600~800倍液噴霧防治,都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