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林 劉志軍
[摘 要]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逐漸觸及林業,木材價格持續低迷已成現實,靠單一出賣木材林業已難以存活,如何走出困境,變依靠山林為依托山林,強力發展林下經濟,實施紅松果林間種大榛子,通過合理密度,集約經營,最大限度地釋放林地產出效能,走以林養林,是林業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紅松果林 間種 疏伐 效益
[中圖分類號] S7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121-01
近年來,隨著林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林場過去依靠出賣木材維持開資已舉步維艱。必須轉變觀念,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走綠色發展之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發展林業產業是林業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我縣從2013年開始在各國有林場,利用采伐跡地營造紅松果林,在保證紅松最低密度,不改變林種及林地用途的情況下,合理間種大榛子,目前紅松及大榛子皆長勢良好,個別大榛子已經見果。實踐證明紅松與大榛子間種是實現林業發展“以短養長,遠水近飲”,充分發揮林業的近期效益和長遠效益的有機結合。
1 作業區的選擇
國有林場用于可植樹的地類已微乎其微,為充分利用現有林地資源,只能選擇采伐跡地。
1.1 選擇交通便利造林地塊,便于經營運輸。
1.2 選擇面積較大的造林地塊,便于集約經營管理。
1.3 選擇地勢平坦開闊,排水性好,土壤肥沃,無病蟲害的造林地塊,以保證紅松和大榛子有良好的肥力和生長空間。
1.4 面積較大的林地清收地快亦可。
2 配置方法
2.1 在適地適樹的基礎上,以細致整地和認真栽植為前提,以株行距為2m×2m,即公頃株數為2500,栽植紅松林分,在保證林地為用材林的前提下,在紅松的株間和行間,以株行距為2m×4m,即公頃株數為1250,栽植大榛子。
2.2 在我縣適合培育的大榛子主要有;達維、玉墜、平歐、遼榛等系列,因為大榛子屬異花授粉植物,故每個園區最好要選擇2-3個品種相間栽植,同時開花期要相同或相近,以保證有較高的授粉率。
3 經營措施
造林后紅松按常規及時進行撫育,至少連續撫育4年,撫育次數為3、2、1、1,同時加強幼林管護,防止病、蟲、鼠害發生及牲畜或人為對幼林的破壞。
大榛子要進行集約經營,加強田間管理,及時定枝,剪型,定期灌水施肥,噴灑農藥防治病蟲害發生。
造林后第二年春季紅松和大榛子進行一次全面補植,以確保有較高的保存率。
十幾年后,大榛子盛果期已過,逐漸淘汰大榛子,把紅松作為主陪品種,通過疏伐、修枝、斷頭等措施,培育紅松逐漸進入盛果期。
4 效益分析
4.1 經濟效益
大榛子栽植5年后,即可進入盛果期,每公頃每年最低收入10萬元,盛果期最低可持續10年以上,是實現林業以短養長的有效途徑,紅松果仁作為綠色食品歷年都供不應求,經濟效益極其顯著也是有目共睹的。
4.2 生態效益
通過間種,可有效的提高單位面積林木的株數,有效的提高了森林防護作用,對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凈化空氣,涵養水源都有顯著的作用,同時由于集約經營對降低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的發生都有顯著的作用。
4.3 社會效益
實施林紅松果林間種大榛子可以有效的激發廣大林農的造林積極性,對于農民發家致富,解決林場職工就業都有一定積極作用,是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有效載體。
綠色發展已逐漸成為人類的共識,依托森林資源發展林業產業,生產綠色食品將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實施紅松果林間種大榛子是實現“林農要致富,青山得保護”行之有效的技術路線。
作者簡介:楊玉林,(1964年12月—),男,吉林東豐人,工程師,吉林省東豐縣那丹伯林場,主要從事營林生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