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亮
[摘 要] 黃芪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主要產于我國北部地區,為了提高黃芪的產量與質量,必須要對黃芪栽種過程中的栽培技術進行規范,加強日常管理。本文對黃芪栽培技術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黃芪 栽種技術 栽培管理
[中圖分類號] S6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129-01
1 選地深耕
黃芪是深根性植物,雖然具有較好的耐受性,但是對土層的要求較高,通常來講,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勢高燥的土壤更適宜種植黃芪,在一些平地、丘陵、山坡地帶也可以進行種植。如果地下水位高、土壤濕度大、土質粘緊,則不適宜種植黃芪。由此可見,黃芪適宜在我國東北、西北地區種植,西南地區則不適宜種植。選擇好種植地塊之后要及時進行整地,一般采用深耕方式,當秋作物收獲后,將土壤深耕30公分以上,整地過程中還要對田間的雜物、雜草進行清除,確保黃芪種植環境良好。
2 播前準備
2.1 選擇良種
黃芪栽培過程中,如何才能提高其產量和質量,是很多農戶考慮的重要問題,在黃芪栽培過程中,應該要對黃芪種子進行選擇。當前市場上銷售的黃芪種子質量都不是很高。目前人エ種植的黃芪,不論是農戶種植還是基地種植,其選用的種子基本都沒有選育,年復一年的種植會導致黃芪種子退化,抗病害能カ差,而且會對黃芪的產量產生影響,使得產量逐年下降,并且嚴重影響黃芪品質。在采購黃芪種子的時候不能只注重黃芪種子的價格以及發芽率,還應該要重視種子的發芽勢。對此建議選育黃芪優良種子時,要在2-3年生的黃芪大田中進行黃芪種選擇,一般選擇種性一致、生長勢頭強、無病害、無退化的黃芪單株。
2.2 播種前對土壤進行處理
在已經深耕的土壤上,應該要施用肥料,以提高土壤活性,為黃芪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一般每畝土地上撒施土雜肥或圈肥3000千克即可,同時,還要根據土壤的ph值情況,在土壤中施用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和優質ニ胺,具體的用量跟土壤情況進行確定。
3 栽培技術
栽培技術管理是黃芪栽種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只有加強技術管理,才能提高黃芪產量和質量。
首先,要對黃芪的栽種時間進行確定,黃芪可以在春季、夏季、秋季三季播種,根據多年實驗發現,如果在春季栽種,則一般選擇“清明”前后種植黃芪,最遲不能超過“谷雨”時節,種植過程中要一直保持土壤濕潤,大約十五天之后就可以出苗進行移栽。如果是夏天栽種,則一般選擇6-7月為宜,由于夏天溫度較高,一般栽種七八天之后就可以出苗。如果選擇秋季栽種,則一般在“白露”時節前后。在具體的栽種過程中,要根據各地的氣候條件對栽種時間進行確定,靈活掌握時間變化規律。由于黃芪對溫度有一定要求,無論在哪一個季節進行栽種,都必須要確定土壤溫度在12℃以上才可以進行栽種。夏天溫度較高,必須要做好出苗之后的防曬工作,防止幼苗被曬傷。另外,在東北以西北地區栽種黃芪,由于溫度較低,因此可以選擇土壤封凍之前進行播種,待春季出苗。
其次,對種植方法進行控制。黃芪栽種過程中一般采用穴播、條播方式,不同的方式適用于不同的土地。穴播中的植株間距一般為行間距30公分、每株黃芪之間的間距為25公分,開淺要穴,每穴內可以播入6-7粒種子,播種結束之后要進行覆土,一般土厚2公分即可。每畝土壤的黃芪種子約為1-1.5千克。條播種植過程中,一般按照行間距40公分開橫溝,橫溝的深度控制在3公分以內,播種的時候要將種子與草木灰、有機肥拌勻,然后撒入溝內。播種結束之后依舊要覆蓋細土,厚度大約為2公分,并且要對土壤進行壓實。
稍加壓實。近幾年,山東菏澤巿潤康中藥材研究所大面積基地種植時,把經過處理的黃芪良種,用播種機-次性完成開溝、播種、覆土、鎮壓程序,可有效減少用工和提高播種質量,畝用種子2千克。
4 田間管理
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是黃芪種植過程中的關鍵一步,在栽種之后直到黃芪收獲之前,都要加強田間管理,田間管理包括灌溉、施肥、追肥、除草等幾個步驟,灌溉為黃芪提供充足的水分,在灌溉的時候水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施肥和追肥是為黃芪提供充足養分的過程,在黃芪生長的當年與第二年,一般要結合中耕除草安排兩次追肥,第一次追肥與第二次中耕除草結合,每畝土壤可以使用15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硫酸銨10千克,將肥料混合均勻之后撒入橫溝中,然后覆蓋新土。第二次追肥在入冬苗枯之后,每畝使用廄肥20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餅肥150千克,混合均勻之后撒入田間。在施肥的過程中要注意肥料的深度,避免肥料與黃芪幼苗直接接觸造成燒苗,日常管理過程中要隨時觀察秧苗的生長情況,及時進行水肥補充,保證秧苗生長過程中的水分和養分需求。
另外,中耕除草也是田間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黃芪幼苗生長緩慢,一般出苗之后,周圍的雜草也會一并生長,如果不加以管控,很容易出現草荒,對黃芪的生長帶來嚴重影響。除草エ作應該被當做日常工作,定期進行除草,黃芪地除草要與中耕相結合,一般當幼苗生長到苗高7-8公分高時可以進行第一次中耕,定苗后進行第二次中耕。中耕的深度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根據“苗期淺、成株深、苗旁淺、行中深”的原則進行中耕,能夠對黃芪根和苗進行保護,并且及時對地里的雜草進行清除。另外,在黃芪生長的第二年的四月、六月和九月,可以各自進行一次中耕,對雜草進行清除。為了提高黃芪的生長效率,還可以采用黃芪專用除草劑對雜草進行噴殺,一般每年只能使用一次除草劑,防止對黃芪生長產生影響。
結語
綜上所述,黃芪為豆科植物,主要產于我國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省區,在中醫學中是一種重要的藥材。黃芪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前的栽種歷史,其抗旱性、耐寒性、適應性較強,而且黃芪的產量穩定,適宜生活在干旱或者半干旱地區。隨著我國中藥材種植力度的不斷加大,黃芪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加強黃芪的規范化種植,對各種栽培技術進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黃芪的產量與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月春.黃芪的規范化栽培技術[J].山西科技,2015(03)
[2]李金,高東偉.黃芪的規范化栽培技術探究[J].農家致富顧問,2016(06)
[3]陳長靜.黃芪及其高產栽培規范化新技術的研究[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