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亮 林江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133-01
現代稻作生產主要依賴于化肥、農藥等大量化學性物質的投入來獲得高產穩產,這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也使稻米品質受到危害。而稻鴨共棲生態種植模式是以稻作水田為條件,以種稻為中心,家鴨田間放養的自然與人工相配合的生態工程系統,是有效控制常規稻作生態污染的重要技術途徑。今年上栗縣鼎盛種養專業合作社采用稻鴨共棲生產綠色大米,實現了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達到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1 合作社基本情況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上栗縣鼎盛種養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4月,座落在上栗縣東源鄉田心村境內,經營范圍為農業種植業、養殖業。合作社基本廠房設施面積約60畝,建有2棟雞舍、2棟鴨舍。另外租用山地500畝,其中果園面積60畝,主要種植柚子、橘子、桃子,其余用地為油茶基地。合作社三面環山,交通便利,水電充足。租用水田400畝,其中稻鴨共棲應用面積200畝,采用稻鴨共棲模式,以水稻田為基礎,以種好優質稻米為中心,鴨放養于水田,家鴨野養為特點,以生產無公害高效益稻鴨產品為目標的無公害生態種養結合新技術,年出欄無公害生態鴨3000只,生產綠色大米160000斤,實現了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達到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2 稻鴨共棲生態種養模式的經驗做法
上栗縣鼎盛種養專業合作社根據水稻和鴨子的生長特點和規律確定放鴨時段。水稻秧苗移栽后一般需要10天左右才能活蔸,秧苗活蔸后將雛鴨(約15日齡)放入稻田,直至水稻灌漿后趕鴨上岸。小鴨(約15日齡)放入稻田,稻和鴨即結為一個互生共利、互利共作的整體,稻鴨共作的時間大約為80天。稻鴨共棲具體做法如下:
2.1 水田的選擇:選擇外界隔離條件好、無污染、水源充足,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歷年來病蟲害發生少,集中成方連片的200畝水田作為稻鴨共棲區。耕作制度選擇綠肥-稻模式。
2.2 鴨子和水稻品種的選擇:水稻品種為一季稻兩優688,該品種苗期分蘗能力強,根系發達,,抗稻瘟病、紋枯病能力強,鴨子選用高郵麻鴨,該品種體型及食量較萍鄉本地麻鴨大,抗逆性好、生活力強、適應性廣,田間活動時間長、嗜食野生生物,耐粗飼,同時可以生產出高產量的鴨肉。
2.3 適時播栽:采用水育秧方式,在5月中旬播種,6月中旬移栽,移栽株行距為40cm×40cm,比常規種植更稀。
2.4 水分管理:為保證鴨子在稻田中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放鴨初期以3~5 cm水層為宜。放鴨中后期,為保證鴨子在稻田正常活動.以 5~10 cm水層為宜,水過深則會影響鴨子除草除蟲效果;在水稻揚花期,鴨收回后,田間要排干水,保持田間濕潤即可。
2.5 肥料運籌:一季稻收獲后種植紅花草,紅花草盛花期翻壓漚田。耕地打田時,每畝施用250公斤牛糞、200公斤雞糞作基肥。不施用化學肥料。
2.6 病蟲草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模式,以鴨治蟲除草。同時采用40cm×40cm移栽規格,有利于稻田透光通風,減少病蟲害發生。稻鴨共棲水稻沒有病蟲草害發生,因此未施用任何農藥。
2.7 鴨子養殖管理:鴨苗購買后,采用飼料飼養,飼養15天后放入移栽了10天的稻田。約80天后,鴨子長至約3斤,便可開始收鴨。在水稻灌漿后趕鴨上岸。共放養3000只麻鴨于200畝稻田,每畝放養密度約為15只。
3 稻鴨共棲模式與常規種植模式效益比較
3.1 200畝水稻種植收益比較
3.1.1 每畝田水稻種植投入成本比較(單位:元):
收益=收入-成本。
3.2 養鴨收益比較
3.2.1 鴨苗成本:鴨子成活率約90%,共購買3300只鴨苗,成活3000只鴨。鴨苗每只3.5元,鴨苗總成本10500元。飼料成本為2000元。人工成本:鴨子需要采食訓練、信號調教。鴨放入稻田前,要有意識地進行采食訓練,使其能盡快適應并能馬上采食田間各種野生飼料。另外為便于對鴨群進行有效管理,從育雛開始,用固定的語言對鴨進行信號調教,使之形成條件反射,聽從飼養員指揮。馴養的人工成本約1000元。
3.2.2 養鴨收入:3000只鴨,每只收入50元,合計收入15萬元。養鴨收益:收入扣除成本,3000只鴨子的收益為13.65萬元元。
3.3 稻鴨共棲模式與常規種植模式收益比較
200畝常規種植模式的收益為5.1萬元。200畝稻鴨共棲模式水稻收益為11.8萬元,鴨子收益為13.65萬元,合計收益25.45萬元。200畝稻鴨共棲模式可以比常規種植模式多出20.35萬元的收益,平均每畝凈節支增收1017.5元
4 稻鴨共棲模式的推廣價值
稻鴨共棲模式中,鴨在稻間不斷捕食害蟲,吃(踩)雜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能顯著減輕稻田蟲、草、病的危害,同時排泄物又是水稻的優良有機肥,使水稻健壯生育,具有明顯的省肥省藥省工、節本增收和保護環境的多重功效,生產出的稻米和鴨肉產品優質、無公害。同時,“稻鴨共棲”使鴨子、水田、水稻形成了一個新的生態系統,通過鴨群的活動使該系統“活躍”起來,形成一個動態的多級食物鏈網結構和動物循環再生利用體系。因此,大力推廣稻鴨共棲生態種植模式,可以引導和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在種植水稻時減少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