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鵬
[摘 要] 玉米產量高低與施肥有直接關系,根據玉米的需肥特點制訂合理的施肥計劃。
[關鍵詞] 玉米 需肥規律 促高產 施肥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158-01
玉米產量高低與施肥有直接關系,所以想要增產增收,提高玉米種植的經濟效益,就要掌握化肥的科學施用方法。
1 玉米的需肥規律
玉米營養特性各地研究表明,每生產100kg玉米籽粒,春玉米氮、磷、鉀吸收比例為1:0.3:1.5左右,需吸收氮(N)3.5~4.0kg、磷(P205)1.2~1.4kg、鉀(K20)5~6kg;夏玉米需吸收氮(N)2.5—2.7kg、磷(P205)1.1~1.4kg、鉀(K20)3.7~4.2kg,氮、磷、鉀吸收比例為1:0.5:1.5左右。玉米不同生育期對養分吸收不同,春玉米與夏玉米相比,夏玉米對氮、磷的吸收更集中,吸收峰值也早。一般春玉米苗期(拔節前)吸氮僅占總量的2.2%,中期(拔節至抽穗開花)占51.2%,后期(抽穗后)占46.6%。而夏玉米苗期吸氮占9.7%,中期占78.4%,后期占11.9%。春玉米吸磷,苗期占總吸收量的1.1%,中期占63.9%,后期占35.0%;夏玉米苗期吸收磷占10.5%,中期占80%,后期占9.5%。玉米對鉀的吸收,春夏玉米均在拔節后迅速增加,且在開花期達到峰值,吸收速率大,容易導致供鉀不足,出現缺鉀癥狀。
2 施肥原則
施用化肥時,要施足基肥,用好種肥;輕施拔節肥;重施穗肥;適當施用粒肥;根據實際情況,使用根外追肥。
3 合理施肥
玉米一生中吸收的主要養分,以氮、磷、鉀為主,微肥為輔,吸收總量隨產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多,先按目標產量定氮,再按比例配磷、鉀肥,微量元素采取缺啥補啥的原則。磷鉀肥在玉米苗期吸收較多,畝施普鈣30千克,硫酸鉀10—15千克,以播種前一次與畝施農家肥1500千克拌合作底肥施用為宜;氮在玉米全生育期內均在吸收,尤以拔節、開花授粉期吸收量大,又容易流失,應分期施用。高產地土壤肥力好,以輕追苗肥,重追穗肥,補施花粒肥的三次施肥為原則。五葉期追施總量的30%提苗,大喇叭口期追施總量的50%,抽雄前追施總量的20%。如畝產600千克的高產地,追施尿素化肥總量為0千克,則苗肥追15千克,穗肥追25 千克,花粒肥追10千克。中產地(畝產三四百千克)土壤肥力中等,以穗肥為主的兩次追肥為原則。五葉期追尿素化肥總量的40%促壯苗,大喇叭口期追施總量的60%攻大穗。氮底肥追肥一定要深施;磷在生產中以條施為好;鉀在土壤中均勻分布有利于根系吸收。
4 科學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4.1 底肥 要求深度為20cm左右,以農家肥為主,配合施用化肥,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且有機肥的肥效長,可以滿足玉米對養分的需要。氮肥底肥最好是尿素,施用量應占全生育期所需總量的15%左右。據試驗,施用適量氮肥做底肥,比氮肥全部做追肥增產10%左右。磷、鉀化肥應占用施用總量的75%~80%。當前可以選用氮、磷、鉀有效成分各為15%的三元復合肥。施用底肥要盡量達到要求深度,否則容易底肥、口肥不分,局部土壤溶液濃度過高,造成燒種、燒苗現象。
4.2 口肥 播種時施在種子附近的肥料稱為口肥,口肥可滿足玉米苗期對養分的需求,在基肥量不足或土質瘠薄的情況下施用種肥效果更為顯著。口肥應以幼苗容易吸收的速效肥為主,即優質氮、磷、鉀化肥及微肥。施口肥一定要做到種子與化肥隔離,口肥最好要施到種子側下方3~5cm處。
4.3 追肥 在玉米生育期間施入的肥料稱為追肥,主要提供玉米吸肥高峰所需肥料。玉米一生中有3個吸肥高峰,即拔節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絲期。玉米進入拔節期以后,營養體生長加快,雄穗分化正在進行,雌穗分化將要開始,對營養物質要求日漸增加,故及時追拔節肥,一般能獲得增產效果。如果底肥足,可以適當控制追肥,時間可晚些;在土地瘠薄、基肥量少、植株瘦弱情況下應多施、早施,占追肥量的20%~30%。在土壤肥力低或底肥、口肥不足時,應在6片葉展開時追拔節肥。
4.4 穗肥 在雌穗生長錐伸長期至雄穗抽出前施用的肥料稱為穗肥。此期正處于雌穗小穗、小花分化期,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都很旺盛,需要的水分和養分最多,是決定果穗大小、粒數多少的關鍵時期,因此追肥的效果非常顯著,占追肥30%~60%。只要在苗期生長正常的情況下,重施穗肥都能獲得顯著的增產效果,特別在化肥不足的情況下,一次集中追施穗肥,增產效果顯著。土壤肥沃、基肥和種肥充足,集中施穗肥;反之,分施追肥,并重施穗肥。土壤肥力高、底肥、口肥充足時,可在抽雄前7~10天追穗肥。這樣可以避免早追肥前期植株營養生長過于繁茂,又有利于延長生育后期葉片功能期,對增加穗粒數和提高千粒重有重要作用。
4.5 分次追肥砂質土壤,特別是砂石土,不宜一次追肥過多,應分次追肥,可減少滲漏和揮發損失。追肥一定要深追。實踐表明,追肥深度達到8~10cm比2cm深度增產10%~15%,肥料利用率提高15%左右。粒肥可根據情況而定,主要防止葉片早衰,提高百粒重。高產田占追肥的10%~20%??偠灾慈~齡指數進行追肥,按照“低產田前重后輕;中產田前輕后重;高產田前輕、中重、后補”的要求分次進行深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