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全 張鳳祥 郭亮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187-01
雙城區現有耕地面積352.6萬畝,其中玉米面積29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82.3%。玉米是雙城區種植業的主體作物,隨著玉米生產的不斷發展,栽培模式及密度也在改變,為了探索最佳栽培模式,今年我們承擔了哈爾濱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推廣站關于玉米不同模式栽培示范項目,在哈市及雙城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通過雙城市嵐顯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認真實施,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收獲,現將項目總結如下:
1 示范基本情況
1.1 地點及合作社:新興鎮新民村嵐顯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
1.2 品種:鑫鑫2號。
1.3 施肥:每畝施用氮磷鉀含量45%復合肥10公斤,二銨16.7公斤,氯化鉀6.7公斤,追施尿素30公斤。
1.4 土壤類型:碳酸鹽草甸黑鈣土
1.5 有機質含量:2.897%-2.879
1.6 整地:春季耙茬旋耕起壟
1.7 前茬:玉米茬
1.8 中耕:兩趟
1.9 封閉滅草:
90%高乙乳油100毫升/畝+38%莠去津懸浮劑120毫升/畝,兌水40-50公斤噴霧。
1.10 防蟲:生物防治,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蟲。
2 栽培模式
2.1 110厘米大壟雙植
2.2 67厘米壟上單行4:1空
2.3 67厘米壟上單行2:1空
2.4 67厘米壟上單行常規栽培
3 田間調查及室內考種
3.1物候期調查
3.2 田間測產 測產及室內考種
3.3 生產投入 (畝費用)
4 效益分析
4.1 從物后期調查表可以看出,玉米110厘米壟上雙行密植栽培模式,玉米67厘米壟上單行4比空栽培模式,玉米67厘米壟上單行2比空栽培模式與常規比較,4月29日同時播種, 5月18日同時出苗;拔節、抽雄吐絲、成熟期4比空、2比空較常規提前一天,110厘米大壟雙植與常規相同。
4.2 由秋季田間測產及室內考種情況分析得出,玉米成熟期的株高、穗位因栽培模式不同略有差異,如株高110厘米大壟雙植栽培模式較常規栽培矮了7厘米,67厘米壟上單行4比空矮了2厘米,67,厘米壟上單行2比空矮了9厘米;穗位與常規栽培基本相近;產量情況,不同栽培模式與常規種植相比較,第一是67厘米壟上單行2比空畝產739.7公斤,較常規栽培畝產675公斤,增產64.7公斤,增產幅度9.6%;第二是67厘米壟上單行4比空畝產739.2公斤,較常規栽培畝增產64.2公斤,增產幅度9.5%;第三是110厘米壟上雙行密植栽培模式畝產717.3公斤,較常規栽培畝增產42.3公斤,增產幅度6.3%。
4.3 效益分析,三種栽培模式較常規增收情況,玉米市場價按每公斤1.40元計算,67厘米壟上單行2比空、67厘米壟上單行4比空、110厘米壟上雙行密植栽培模式分別比常規栽培模式畝增收90.58元,89.88元,59.22元。
5 結論
通過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的示范可以看出,三種栽培模式平均單產均高于常規壟栽培模式,尤其是67厘米壟上單行2比空、67厘米壟上單行4比空栽培模式平均單產高于110厘米壟上雙行密植栽培模式和常規栽培模式(生產田),增產幅度在3.1-9.6%,表現最好的是67厘米壟上單行2比空栽培模式,增產幅度高達9.6%,增產主要原因,一是通風條件優越,空壟氣流順暢流通,受光透氣良好,地下地上部水肥氣熱協調補給,二是合理密植,個體發育均衡,三是品種對路,鑫鑫2號玉米品種株型收斂,接棒部位適中,較抗倒伏,棒大粒多,百粒重較高,構成產量主要因子比較理想,總之,無論哪種模式,都是圍繞植株在田間最大限度優化其生長環境,如通透性、水肥氣熱協同性,個體與群體發育協調性、平衡性等,也要根據品種株型決定密度,由栽培模式選擇優良品種。建議玉米栽培,無論采取什么樣模式,都要根據品種、土壤條件、管理水平、施肥技術、模式要求,進行試驗、示范、構成產量形狀穩定后,方能推廣應用,否則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