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紅偉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213-02
為貫徹落實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加快培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生產經營新機制,促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推動農機生產規?;M織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安全水平?;h農機管理局嚴格按照《滑縣2016年農業生產全程化服務項目實施方案》的要求,精心組織,嚴格程序認真實施。現將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工作總結如下:
1 集中投入 成效明顯
2016年,滑縣被省廳確定為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該項目共需投入資金2855萬元,按40%財政補助金額計算,需財政補助資金1142萬元,其中申請省級財政補助1000萬元,上年結余資金142萬元,自籌資金1713萬元。財政資金全部用于深耕深松、農作物秸稈還田。項目實施地點選擇在土地流轉面積大,勞動力轉移多,田間基礎設施好,土壤肥力良好的八里營鄉、焦虎鎮、萬古鎮、趙營鄉、四間房鄉五個鄉鎮實施,共涵蓋97個村,服務面積19.36萬畝。
1.1 項目進展情況
目前,項目涉及的五個鄉鎮97個行政村的19.36萬畝的耕地已驗收完畢,將進行資金結算。
1.2 項目預期效益
1.2.1 經濟效益
試點區域面積193559畝左右,實施前平均糧食單產600公斤,實施后達到650公斤,總產達12581萬公斤。每畝平均增產糧食50公斤,總增產968萬公斤,每公斤價格按2.0元計算,可以增收1936萬元。
1.2.2 社會效益
試點區域建設可帶動我縣近195萬畝糧食生產,加之統一機深耕、統一玉米秸稈還田等農業增產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全縣糧食增產率可達5%以上,通過農作物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的推廣,試點區機械深耕、玉米秸稈還田等技術應用率達到100%。
1.2.3 生態效益
項目區通過土地深耕深松整地,減少地表水徑流和水土流失。通過秸稈還田技術應用,減輕秸稈焚燒引起的大氣污染,保護環境不受污染,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
2 多措并舉 全力驅動
2.1 成立組織,加強領導,確保組織保障
為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生產全程化服務工作的領導,成立以縣主抓農業副縣長為組長,縣政府辦、財政局、農業局,主要領導為副組長??h廣電、發改、國土、財政、農機局、22鄉鎮領導為成員的滑縣農業生產全程化服務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為滑縣農業生產全程化服務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組織保確。
2.2 制定方案
為確保該項目的順利實施,農機局、財政局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結合滑縣農業生產實際,針對農作物生產社會化服務的薄弱環節,繼續開展玉米秸稈還田、土壤機械深耕工作。經縣領導小組研究決定,該項目實施選擇在土地流轉面積較大,勞動力轉移較多,田間基礎設施好,土壤肥力良好的區域進行。在滑縣八里營鄉(涵蓋22個村)、焦虎鎮(涵蓋35個村)、萬古鎮(涵蓋9個村)、趙營鄉(涵蓋26個村)、四間房鄉(涵蓋5個村)五個鄉鎮實施農業生產全程化服務試點工作。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多次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社召開座談會,認真搞好市場價格測算,通過農作物秸稈還田的市場價格測算和機械深耕市場測算。深耕每畝成本80元/畝,需投資1548.5萬元,按市場測算價格財政補助40%計算,每畝補貼32元。秸稈還田成本67.5元/畝,需投入1306.5萬元,按市場測算價格財政補助40%計算,每畝補貼27元。以上兩個環節根據實施面積按市場測算價格的40%計算,每畝定額補貼59元/畝。
2.3 政府采購,公開招標打造陽光工程
滑縣農機管理局委托北京江河潤澤工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代理滑縣2016年農業生產全程化服務試點工作招標事宜,通過縣領導、農機管理局、縣財政局及滑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領導的多方努力及協調,于2016年8月26日該項目具備招標條件,對該項目進行了公開招標,情況如下:
標包的劃分。共分14個標段:
焦虎鎮 第一標——第三標
趙營鄉 第四標——第七標
萬古鎮 第八標——第九標
八里營 第十標——第十二標
四間房 第十三標——第十四標
2.4 中標單位與購買主體及服務對象簽訂服務合同
通過招標、中標單位及時和農機管理局簽訂了2016年滑縣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合同,同時由承擔項目的鄉鎮作為見證方簽字蓋章。合同明確了購買服務的范圍、標的、數量、質量要求,服務期限、資金支付方式、權力義務和違約責任,以及對服務效果的檢查驗收內容等。
2.5 鄉鎮與服務組織及時對接
中標單位與農機管理局簽訂完合同后,14個中標單位分別和承擔該項目的鄉鎮和村進行了對接,根據各村收獲的時間合理調配機車,進行作業,不誤農時。
2.6 搞好宣傳、做好技術培訓,提高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印制宣傳頁25000余份,配合實施該項目的鄉鎮、入戶宣傳,同時利用村委會廣播多渠道宣傳土地深耕、農作物秸桿還田的優越性,技術要點,主要環節、實施要點、和財政補貼惠民政策及對實施作業的土地每畝給予定額補貼等有關內容。讓農戶自覺接受土地深耕、農作物秸桿還田技術,明白農業生產化服務帶來的效果和效益,為全面推廣該項目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7 規范技術,嚴格程序,落實技術
按照滑縣農業生產的實施和農機農藝融合要求,確定“玉米秸桿還田—土地深耕—旋耕(淺旋)”技術操作路線,制定出“秸稈還田兩遍,秸稈還田粉碎合格長度小于100毫米,粉碎合格率大于85%,拋灑不均勻率小于20%;收獲后田間無漏割現象,秸稈、根粉碎后拋灑均勻,無推積;深耕土壤厚度大于30厘米,無漏耕現象;旋耕一遍,土壤達到上翻下松、不亂土層、地面平整、有利播種”的技術規范和質量要求,并針對農機技術人員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其操作熟練程度,保證作業質量。
2.8 加強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督導、檢查和監管
在項目實施中,各試點鄉鎮均名確項目質量監督員,負責監督檢查服務組織的服務數量及質量,同時,鄉鎮政府分別抽調的相關部分組成的督導檢查組,開展全程督導,項目檢查小組堅持每天巡回檢查,幫助、解決協調在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同時重點檢查作業的質量,充分發揮監督質量、促進度的作用。
2.9 嚴格技術要求,認真組織驗收
項目實施結束后,服務組織向所實施的鄉鎮政府申請驗收,承擔該項目的鄉鎮為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均委托了第三方進行驗收,重點驗收實施的面積和作業的質量及群眾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