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217-01
前言
龍井市位于吉林省東部,長白山東麓,隸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下轄7個鄉鎮,65個行政村。總人口17萬,幅員面積2581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28000公頃,其中水田5000公頃。水稻種植區主要分布在海蘭平原和布爾哈通河兩岸,海蘭江和布爾哈通河兩條水質優良的河流為其灌溉提供了充足的地表水資源。全市水田黑土面積多,有保水保肥能力,適宜種植水稻。
玉米和水稻是我市主要糧食作物,也是我市種植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單產最高、總產最多的作物,在我市糧食生產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提高玉米和水稻的綜合生產能力是保障我市農業的長期發展方向。我市農業機械發展不均衡,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相對滯后,總體水平低的狀況還沒有根本的改變。特別是玉米種植、收獲等環節的機械化發展較慢,水平還很低,生產收獲產機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環節。這些問題已成為我市農機化發展的熱點,也是亮點。進入21世紀后,隨著我市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展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1 龍井市農業機械化的現狀
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62053千瓦,各種農業動力機械6840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3152臺,小型拖拉機3688臺。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黃豆。種植水稻有近百年的歷史,由于耕作技術粗放、落后,用工量大,產量也偏低,所以農業發展速度不快。從80年代初引進日本大棚盤育機械插秧技術,到近年來由于加大水稻和玉米的科技種植栽培力度,采用深施化肥、化學除草等一系列田間管理先進技術,引進產量高、品質好的優良品種,使產量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也得到提升,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同時,隨著國家兩減免、三補貼等惠農政策的實施,我市種植面積表現出逐年攀升的趨勢,所以,發展生產全程機械化已經成為我市農業生產發展方向。
2 龍井市農業機械化取得的成就
2006年, 我市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104335千瓦, 農用拖拉機只有4896臺, 一些大型農業機械基本上是空白。經過10年的發展, 農業機械保有量增長了迅猛。截至2016年底,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62053千瓦以上,農用拖拉機保有量達6840臺, 拖拉機配套農機具17731套, 聯合收獲機械597臺。
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機耕、播種、收獲率分別達到90.48%、90.62%、73.72%;2016 年水稻機收比2005 年提高了51%。農業機構服務領域由原來的農田作業, 逐步向產前和產后延伸, 向其他領域擴展。農機作業向市場化、社會化服務發展。在有關部門大力配合下, 組織開展了聯合收割機跨區機收作業, 使聯合收割機使用時間從平均每年7~10 天增加到一個多月, 提高了聯合收割機的利用率, 即滿足了農民的機械化收割要求, 也提高了購機者效益, 促進了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3 影響龍井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原因分析
勞動力因素,我市朝鮮族人口比重大,達到66.4%,由于本地經濟水平低,有大部分朝鮮族人外出務工,造成勞動力大量外流,特別是具有高等教育水平和農業戶口的人更容易外出。農業生產時間上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和空間分散性, 使得其對勞動力的需求帶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導致農業不能規模生產, 阻礙農機化的發展。由此嚴重地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土地因素,我市屬于完整的山間丘崗性盆地,不適宜超大規模經營農業生產。家庭經營規模狹小,將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進行了分離,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為我市農村經濟的繁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分配土地使得地塊過于零碎,現代化的機械生產方式很難推廣,這極大地阻礙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制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4 龍井市農機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4.1 農業機械裝備總量不足, 結構不合理
一是中小型農業機械多, 更新大型機械乏力;二是動力機械多, 專業農田作業機械少;三是農機作業配套機具少, 配套比率低; 四是低檔次機具多, 高性能機具少。
4.2 農機門類品種上存在明顯缺陷
我市在農機門類品種上存在明顯缺陷。我市農業機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產環節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玉米機械化水平太低。我市有23000公頃旱田,玉米產量占全市糧食總產量的65%,但是由于缺乏適用的旱田機械,玉米生產機械作業率低,機械收獲占66.85%,嚴重地制約了玉米生產的進一步發展。近幾年,我市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上升,但一些地區出現的土地板結現象與機械化嚴重滯后對糧食產量造成威脅。
4.3 農機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農業機械的作用在于農民使用取得效益。但是,我市存在農民買不起、用不好和效益差的問題。其表現為:一是“買不起”。大型作業機械需要10萬~20萬元,一次性投資大,目前我市農民收入水平較低,支出負擔重,農民對農業機械的購買力不足。雖然有農機補貼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顯。二是“用不好”。 農機手的綜合素質不高,農業機械的作用未能全部發揮。另外農機部門引導、服務不到位也是農機手用不好農機的一個方面。三是“效益差”。由于部分農民不能科學地使用農機,造成故障多、效率低。同時農機具閑置時間多,造成經濟效益不高,直接影響了農民購買更換大型農機的積極性。
5 龍井市農機化發展趨勢與發展策略
5.1 龍井市農機化發展趨勢
趨勢一:農機的升級換代需求強勁。對先進適用、高科技含量和大型農業機械的需求將不斷增加。
趨勢二:關鍵環節機械化需求進一步擴大。主要表現在:水稻生產工廠化育秧技術、高速插秧技術、半喂入水稻聯合收割技術,不同行距的玉米聯合收割技術。
趨勢三:保護環境的農業機械化需求將進一步擴大。主要表現在: 保護性耕作技術、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節水灌溉、高效安全施藥、農產品加工裝備等機械化技術。
5.2 龍井市農機化發展策略
一是進行結構調整,提高農機化整體素質和效益,要大力發展保護性耕作。引導農民購置和使用適應農業結構調整要求的農業機械;要提高拖拉機和農具配套比,重點鼓勵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大中型農機具和復式作業機具的發展,努力提高農機利用率和作業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二是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加強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要重點推廣水稻機械化生產、玉米機械化收獲、秸稈還田、糧食烘干、設施農業機械化和農產品加工農機化技術。三是推動跨區作業,使跨區作業向規模化發展。通過市場有效地配置農機資源,提高農機利用效率。組織跨區機收,使跨區機收規模和范圍進一步擴大,推動農業向社會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