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亭 陳濤
[中圖分類號] S8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229-01
新母雞多指18周齡至28周齡段的產蛋母雞。在北方養殖區域,冬季是新母雞高發病的季節,就其發病原因提出相應防控對策,供參考。
1 發病原因
1.1 雞舍內溫差變化大
冬季氣候多變,晝夜、陰天晴天、舍內舍外存在較大溫差,當溫差接近10度時,超過新母雞自身溫度調節范圍,就易引起感冒發病。
1.2 雞舍內氧氣不足、有害氣體蓄積、空氣質量惡劣
冬季溫度低,為了舍內保溫,忽視了通風換氣,造成雞舍內氨氣、CO2、硫化氫等有害氣體蓄積。雞對氨氣尤為敏感,當濃度達到20ppm時,對雞呼吸道粘膜、眼結膜造成刺激損傷,同時氨氣經雞呼吸道通過肺泡上皮進入血液,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堿性高鐵血紅素,破壞血液運氧功能,導致組織缺氧。舍內CO2濃度達到2500ppm時,可引起雞條件性疾病,如大腸桿菌病的爆發。
1.3 雞舍內濕度不適宜
冬季空氣干燥,雞舍內過干,灰塵飛揚,再加上自動上料機的使用,飼料粉塵滿舍飄揚。人站在雞舍這頭看不到雞舍那頭,如同身處重度霧霾之中。粉塵顆粒伴隨病菌微生物,經雞呼吸道進入氣囊,引起氣囊炎等病。如此環境,雞不得病才怪。
1.4 新母雞本身生理變化而引起代謝問題
新母雞從青年雞演變到產蛋高峰雞,體內發生了一系列復雜的生理變化,在雌性激素的作用下,生殖系統快速發育,卵泡形成。同時肌體也出現過敏、易驚、抵抗力下降等負面反應。
1.5 其他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應激
光照應激、飼料應激、賊風入侵應激等造成的雞發病。
2 防控對策
2.1 給新母雞營造一個溫馨的家
2.1.1 雞舍內溫差保持在適宜范圍內
協調好季節溫差、天氣溫差、舍外溫差是關鍵。雞舍內需懸掛干濕溫度計,每天定時觀察、記錄舍內溫度。養殖戶主應時刻關注天氣預報,提前了解氣候變化,做好應對措施。根據溫度變化,適時開啟通風換氣設備。不能認為冷一會兒沒有事兒,熱一會兒不要緊,細節決定成敗。在一些關鍵處,如雞舍進出門口、雞舍糞池出糞口、雞舍安裝濕簾處、雞舍濕簾風機安裝處,應妥善處理,嚴防賊風、冷風直撲雞體。
2.1.2 雞舍應適度通風換氣,保證雞舍供足氧氣,設法驅除舍內有害氣體
雞舍內應裝置空氣質量測定儀。定時測定雞舍內氧氣、氨氣、CO2、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有害氣體濃度高時,應適時通風換氣,如果不適通風換氣或通風換氣效果不佳時,可采取以下幾法降氨:
(1)食醋熏蒸法:取1公斤食醋配等量清潔水,用電熱爐加熱熏蒸10~20分鐘,每天一次。此量適宜100立方米左右 空間熏蒸。
(2)福爾馬林溶液噴灑法:用市售福爾馬林配成10%溶液噴灑雞舍地面,可降氨消毒。3~4天噴灑一次。
(3)過氧乙酸液熏蒸、噴霧法:用市售過氧乙酸配成0.3%溶液,每立方米用30毫升。每周1~2次。
2.1.3 舍內濕度要適宜
舍內懸掛干濕溫度計,確保濕度達到60%~70%。如達不到可采用以下幾法:
(1)水自然揮發加濕法:每天向地面灑水1~3次,通過水自然蒸發增加濕度。
(2)水或食醋水溶液通過加熱法靠蒸發加濕,尤其食醋液可實現加濕降氨一箭雙雕。
2.2 減少應激源、提供全面安全的營養餐
2.2.1 新母雞從后備雞到產蛋雞階段,光照加光要循序漸進。光照強度要合適,光照強度達不到,不能有效刺激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分泌相關激素,延遲產蛋高峰的到來。光照過強,易引起雞群炸群、啄癖的發生。光照時間應逐漸延長,科學調整燈光定時器開關。切忌忽長忽短、時開時關。新母雞從青年后備母雞到產蛋母雞,其飼料配方有很大區別,青年雞料過度到產蛋雞料時應小步慢跑,尤其石粉應逐漸增加,切忌石粉猛增造成胃腸應激和加重肝腎負擔。
2.2.2 新母雞從青年后備母雞演變到產蛋高峰雞,體內代謝發生重大變化,生殖系統快速發育,自身體重還在生長。此時只有提供高質量、高蛋白、富含VA、VD、微量元素硒、鋅的全價配合飼料。唯此才能保證新母雞有關粘膜完整無損,免疫系統正常高效工作。另外嚴控飼料中霉菌毒素、病原微生物等含量。切記病從口入的道理。
綜上所訴,要想新母雞安全過冬,只有科學管理、科學飼養、適時防疫,應防盡防,提供一個適宜生長的小環境,才能確保不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