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權
[摘 要] 羊痘病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發生于山羊、綿羊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我國將該病列為一類動物傳染病,對該病的預防控制規定了嚴格的措施。大理州云龍縣檢槽鄉范圍內局部地區于2014年9月發生該病疫情,在各級政府、動物防疫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防制下,疫情得到及時有效控制,筆者參與了此次疫情處置的整個過程。本文總結、介紹了相關防制措施和經驗并提出了可行性防制建議。
[關鍵詞] 羊痘 防制 建議
[中圖分類號] S858.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269-01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羊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山羊和綿羊均易感染,年齡越小越易發病,一旦發生疫情將給飼養戶帶來慘重的經濟損失,同時也危及地區養羊業安全。
2014年9月,云南省大理州云龍縣檢槽鄉文興等地黑山羊爆發一種以呼吸困難、體溫升高、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全身皮膚出現痘疹、丘疹、鼻腔及眼結膜流出大量黏液,后期妊娠母羊出現流產等癥狀為主要特征的疫情。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初步診斷為羊痘,并按羊痘防治原則進行綜合防治,疫病得到及時控制。現將防治情況整理報告如下,以供同行參考。
1 主要臨床癥狀
初期個別發病,一周后蔓延至全群,病羊早期體溫升高至41—42℃,食欲減退、精神萎靡、鼻粘膜潮紅、流鼻涕(早期清液,后期流膿),體表發生痘疹,出現紅斑、丘疹、結痂。發生乳腺炎,妊娠母羊大部分出現流產癥狀。
2 病理解剖癥狀
2.1 體表病變:全身體表呈典型的痘斑病變,口唇、舌面、鼻鏡、乳房、會陰及尾根等處可見大小不一的紅斑痘疹、結痂。
2.2 尸檢癥狀:咽喉部、支氣管黏膜、肺部、前胃和第四胃黏膜均具有典型的痘疹,肺部呈大理石樣硬塊結節。前胃和第四胃黏膜具有糜爛和潰瘍,氣管及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腸道黏膜有痘疹變化。個別病羊出現肝脂肪變性、心肌變性、淋巴結急劇腫脹等癥狀。
3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及病理解剖癥狀,初步診斷為羊痘。
4 防治措施
4.1 及時上報疫情
因本病對養羊業的危害較大,在初診后向鄉政府及縣級主管部門進行了病情報告,并采樣送檢進行確診。
4.2 疫情調查
在對疫情進行初診后,鄉政府組織了相關部門和人員對疫情進行及時調查,確定了發病羊只,感染羊群,劃定了疫點、疫區,并對疫點、疫區進行了封鎖。
4.3 隔離飼養
對疑似感染羊群、受威脅羊群進行隔離飼養、觀察,并對圈舍、飼養工具等進行全面消毒,墊草等污染物焚燒處理,糞便等排泄物經消毒后深埋。
4.4 免疫接種
對未感染羊群及疑似感染羊群使用羊痘病毒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注射,疫苗使用嚴格參照疫苗說明書,保證免疫效果。
4.5 撲殺深埋
對已出現病癥的羊只及同群畜進行撲殺,尸體深埋、環境消毒。
通過采取以上綜合防制措施后,隔離羊群和附近的其他羊群在一個月內均未出現新病例,說明疫情得到了控制。
5 防治建議
5.1 本病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以全身、有時也在黏膜上出現典型痘疹為特征的傳染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防制當遵循“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的方針。
5.2 疫區要加強平時免疫工作,做到應免盡免,防止發生疫病流行。免疫注射要嚴格按疫苗使用標準進行,疫苗訂購、運輸、保存嚴格遵守相關規定,保證免疫質量,確保免疫效果。
5.3 外進種畜時必須嚴格執行引種申報等相關規定,在對供種地進行疫情、防疫調查確認無疫情后方可引進。
5.4 飼養戶引進畜禽后,必須進行嚴格的隔離觀察,隔離觀察期不能少于2周時間,確認無疫情后方能混群。
5.5 發生疫情時按“早、快、嚴、小”的方針進行處理。盡量做到早發現、早采取措施,把疫情控制到最小范圍內。
5.6 對疫情及同群畜要進行徹底撲殺,撲殺后必須進行深埋,埋坑深度不能小于3米。對死畜尸體、污染區、淹埋區進行認真消毒,并設立明顯標志。
5.7 本病防制措施涉及強制撲殺,必須向當地政府和主管部門匯報,采用綜合防制措施,做好宣傳、發動群眾特別是飼養戶的工作,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是處理本病必須做好的工作之一。
5.8 加強基層畜牧獸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各級動物防疫檢疫機構,強化畜牧行政執法工作,從飼養流通環節著手才能有效控制疫病傳播,保障養殖業建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