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瓊
[摘 要] 現代畜禽生產多目的并舉型價值取向是最理想的價值取向。根據產生原因分析可知:“數量盡可能多、品質盡可能優、皮毛盡可能黑、口感盡可能香、野味盡可能足”等“五個盡可能”的取值新策略,是畜禽生產者與消費者間最佳取值結合點。
[關鍵詞] 畜禽生產 價值取向 原生態 黑色營養 取值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 S8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276-01
我國畜禽產品經歷了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質量型向原生態健康型方向的價值轉向。但是,在數量、質量、健康、原生態的價值轉向中,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幾種價值取向導致在投資畜禽生產的取值判斷偏差加大,生產出的畜禽產品不切合市場需要,投資失敗。所以,對畜禽生產的價值取向作深入調查研究,劃分價值取向類型、分析產生原因、提出取值新策略,對指導現代畜牧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價值取向類型
分類方法不同,畜禽生產的價值取向類型有別。我們以數量、質量、綠色、原生態為標準,將現代畜牧生產的價值取向劃分以下七大類型。
1.1 數量型價值取向。以追求數量為主要生產目的的價值取向。當畜禽產品供不應求時,數量型價值取向起主要作用,能為養殖戶贏得因數量多而獲得的額外效益。
1.2 品質型價值取向。以產品的內在質量為主要生產目的的價值取向。此處的品質是指畜禽產品的瘦肉率高低。外血緣品種的引進、二元雜交、三元雜交等技術措施,主要把畜禽產品瘦肉率作為品質提高的價值取向。當畜禽產品供過于求時,品質差的被壓級塌價突出,品質好的也突顯不出強的賣點優勢,發揮不了品質型價值取向的作用。
1.3 量質并舉型價值取向。指抓數量與質量同時并舉的價值取向,孰輕孰重沒有明確的界線。有時因為數量占優勢,正好與市場需求相符,數量型價值取向會贏得更多利潤,而品質型價值取向卻不能;有時品質占優勢,在合適的消費群體中,品質型價值取向會獲得更豐厚的利潤,但在低消費群體中,價值取向主選數量型,對品質型價值取向沒有大的奢求。
1.4 野味型價值取向。生產出具有大自然中野生動物風味的畜禽產品的一種價值取向。如有人養野豬、野雞、野兔,讓其在野外自然中奔跑、覓食、啄蟲、嘻嘻,完全回歸大自然,獲取野外風味,不加人為干擾。
1.5 黑色營養型價值取向。以純黑色、烏骨雞皮色、綠殼蛋色、深紫色等為黑色營養畜禽產品生產的價值取向。在我國,有相當一部分人群,是黑色食品黑色營養的消費者,對黑豬、黑雞、黑鴨、黑山羊情有獨鐘,唯黑是好。
1.6 原生態型價值取向。指不添加人工合成化合物、不使用工業化飼料、不使用轉基因原料的一種回歸“原始狀態”、“見啥吃啥”、“ 田間林地野郊放牧”的價值取向。即使幾種原料簡單的混合都不能,玉米、大豆、小麥等所有投入品以原料形投喂給畜禽。
1.7 多目的并舉型價值取向。將數量、質量、野味、黑色營養等幾種目的,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生產目的融合到一起的一種價值取向。長期從事養殖業的人群中,常把幾種價值取向融合,用野豬類型生產野豬肉,用野雞類型生產野雞肉,用黑色品種生產黑色肉蛋品,再配套養殖條件,就成為綠色、原生態、野味型、高品質的畜禽產品價值取向。
2 取值新策略
市場經濟規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在同等條件下,畜禽生產的取值可歸納為:“數量盡可能多、品質盡可能優、皮毛盡可能黑、口感盡可能香、野味盡可能足”等“五個盡可能”的取值,是畜禽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取值最佳結合點。
2.1 數量取值盡可能多。主要從引進技術人才、引進先進管理經驗、改善設施設備、傳統養殖方法與現代養殖技術聯合使用,能實現數量盡可能多的取值目標。一抓母畜最大飼養量和最大繁殖潛力;二抓現有設施設備、草場、草地、草坡、林地的最大飼養量;三抓梯度生產計劃安排,防止集中出欄的銷售壓力。
2.2 品質取值盡可能優。在數量盡可能多的理念下,如何將“數量多”與“品質優”結成統一體,時下有三:一是選好品種:根據生產目的,確定畜禽種類,從品種上選優;二是良種良法:配套科學養殖技術與傳統養殖方法結合,從方法上培優;三是發展特色養殖,黑豬、黑雞、黑羊、黑鴨等特色性專業化養殖,豐富人們對產品多樣化的需求,從多樣化上富優。
2.3 皮毛取值盡可能黑。黑色營養似乎是健康的象征,已成為一種消費時尚,許多消費者非常青睞黑色食品。近年來,一些專門養殖黑豬、黑山羊、黑雞的養殖場不斷興起,是取值于“皮毛盡可能黑”發展思路的例證。既適應于人們的消費時尚,也可在品質盡可能優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挖掘數量盡可能多的生產潛力。
2.4 風味取值盡可能香。畜禽產品的風味主要決定于品種和養殖條件。在品種一致的情況下,風味主要決定于養殖條件。飼養時間長短、圈養與放牧方式、全精料與精粗青料配合等幾個方面,對畜禽產品的風味和口感影響較大。結合這方面的探索經驗,提出如下建議:
2.4.1 確定適時的飼養時間。根據畜禽的生長特點,提高畜禽產品口感和風味的養殖基礎時間:豬8個月以上,雞鴨6個月以上,牛羊1年以上,其口感和風味明顯好于未成熟期。而且在基本時間范圍外,飼養時間相對延長,風味和口感相對增好。所以得出結論:在品種飼糧相同的條件下,飼養時間長短是畜禽產品風味的決定因素。
2.4.2 圈養與放牧方式結合。主要適于牛羊和雞鴨的養殖。白天到野外、田間、林地放牧,晚上趕回舍內飼養。放牧時,增加畜禽運動、采食雜草、昆蟲、原生礦物質等。其風味和口感有所提高。
2.4.3 分階段養殖。配合精料與精粗青料配合,配合精料具備營養全面,能加快畜禽生長速度,縮短飼養周期。現代養殖技術與傳統養殖方法融合,分段飼養。前期是畜禽生長時期,不應人為限制其正常生長,用配合精料,把畜禽架子先催起來;后期是畜禽集沉體脂、肌肉增長大理石紋、增加體蛋白,減少水分的時期,用精、粗、青料搭配,集中催肥。
2.5 野味取值盡可能足。人工養殖的動物不可能完全符合野味條件,但是盡可能靠近野味是能實現的。一、選擇品種對路,如野豬、野兔、野雞更適合林下和野外戶外養殖,其它類型的品種不適于野外放養;二、模擬野外環境,充分運動、追逐、采食;三、搭建簡易棚舍,提供下雨天和夜晚時的棲棲場地;四、前期配合精料,后期自由尋食與人工原糧添加結合;五、適當延長出欄時間,體成熟和性成熟后出欄,野味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