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對朝鮮奉行“陽光政策”和大力發展同中國關系的文在寅10日宣誓就職韓國總統,他是否會帶來東北亞地緣政治博弈的一些方向性變化,受到廣泛猜測。文在寅10日表示,他愿意在條件允許的時候訪問朝鮮,這是首爾已經很久沒有向平壤伸出過的橄欖枝了。
在李明博執政時期和樸槿惠執政的后期,保守主義政治思維主導了韓國,那些掙脫美國對韓束縛、突出韓國自身利益、尋找韓國獨立外交定位,并試圖在中美之間搞平衡關系的努力被一一放棄了,其最明顯的結果就是韓國在東北亞失去了自己的影響力,完全成為美國亞太戰略的附庸。首爾的力量比平壤大得多,但在半島問題上幾乎已經聽不到韓國的獨立聲音。
被動地受美國“保護”,就必須為美國的國家利益效力,充當美國亞太戰略構建的一個小角色,韓國必然失去美國的一些尊重。特朗普政府以很不客氣的方式要求首爾增加分攤駐韓美軍的費用,并且在部署“薩德”最敏感的時刻提醒韓方“交錢”,受這樣的羞辱都是韓國自甘“什么都靠美國”的代價。
去年以來東南亞有個與韓國相反的例子,它就是菲律賓。杜特爾特出任菲律賓總統后強硬地宣布不再為美國的南海戰略服務,把菲律賓自身的利益放在菲外交的核心位置。迄今為止,馬尼拉大刀闊斧地改善同北京關系,并且不再糾纏所謂“南海仲裁”結果。杜特爾特政府同時獲得了中菲經濟合作重啟和華盛頓對菲態度從呼來喝去到籠絡巴結轉變的豐厚回報。
杜特爾特似乎看透了南海糾紛的實質,不再接受美國對區域內海上摩擦性質的定義,這促成了馬尼拉對菲真實安全環境有了更切合實際的認識。菲律賓成為本國外交路線的制定者和主導者,它的整個戰略棋盤一下子活了。
韓國的綜合實力要遠遠高于菲律賓,但它迄今在華盛頓面前比杜特爾特領導下的菲律賓要低聲下氣得多。奉行遠中國親美國,以及在半島問題上“一切行動聽美國指揮”之后,韓國幾近徹底失去了自己的彈性空間。本來韓國是半島問題主角之一,但是平壤根本不屑與它談,平壤的眼里只有美國。
跳出美國的影響力做自己,這作為政治主張在韓國是有風險的,與拽著美國的衣角走路相比,相對獨立自主的外交畢竟是需要闖蕩的。韓國社會遠未就此形成廣泛、堅定的共識,這樣的路線很容易受到打擊。這些年對北方“陽光政策”斷斷續續,保守主義外交雖然也有被打斷的時候,但總體上它的延續性更像是一條主線。
美國離朝鮮半島太遠了,它對朝鮮的遏制以及它對保護韓國的承諾,決心和意志的來源都不在這個地區內,而是發端于美國的全球戰略以及遠隔大洋的本土安全利益。韓國如果全聽美國的,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被出賣”注定會發生。
文在寅在新書《大韓民國問答》中談到韓國對美國要“學會說不”,看來他對韓國當下的外交戰略困境是清醒的,然而他修正韓國的外交道路將受到諸多局限,畢竟他獲得的選票不足一半,他發展對朝關系很容易在朝鮮一旦進行新的核導試驗時遭到輿論詬病,另外華盛頓并不歡迎首爾站到中美的中間位置充當“橋梁”。
韓國不是菲律賓,文在寅也不太可能成為“韓國的杜特爾特”。事實上,韓國是獨特的。它需要一位領袖級的帶路者從其民族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出發,來制定明智可行的外交戰略。這對韓國來講是一個歷史性課題。文在寅如果能超越當下國內政治糾葛,以更高的視角來審視和應對這一課題,則不僅有助于領導韓國克服當下的戰略困境,還必將使他自己彪炳韓國史冊。▲
環球時報2017-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