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髖部骨折并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血糖水平以及預后臨床療效。方法 資料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前來該院骨科就診的32例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將其分為空腹血糖良好者A組和空腹血糖不良者B組,每組16例,經生化檢查發現A組患者血紅蛋白值明顯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兩組患者該次治療患者住院時間、等待手術時間、切口縫合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術后1年回訪發生死亡率、肢體活動能力等情況。結果 經統計發現兩組患者切口縫合時間、住院時間對比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1個月回訪統計B組患者死亡率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1年回訪統計兩組患者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于老年人髖部合并糖尿病圍手術期應嚴格控制血糖,可有效提高患處愈合。減少并發癥以及不良反應,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關鍵詞] 老年人;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預后影響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a)-0030-02
經臨床研究統計發現,近些年由于患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以及我國年齡老齡化,使得患老年髖關節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臨床治療患者愈合時間延遲以及疾病嚴重化[1],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對此,該次對于臨床血糖控制不好,且髖部發生骨折患者預后情況進行詳細討論和分析。為今后臨床治療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臨床治療提供有利參考和證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資料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前來該院骨折治療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的32例患者,將其分為空腹血糖控制良好者A組和空腹血糖控制不良者B組,每組16例,所有參與調查患者均符合2010《中國2型糖尿病指南》[2],經生化檢查患者圍手術期空腹血糖超過8.0 mmol/L為空腹血糖控制不良者[3],以空腹血糖為控制標準分為空腹血糖控制不良者和空腹血糖控制良好者。經統計發現A組有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范圍為58~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72±8.2)歲,患者主訴摔傷有8例,墜落有8例,經生化檢查發現患者血紅蛋白在120.3~122.8 g/L;B組有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范圍為57~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98±8.4)歲,患者主訴摔傷9例,墜落7例,經生化檢查發現患者血紅蛋白在128.7~130.2 g/L。與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告知相關參加調查的注意事項和相關事宜,并簽署知情同意書[4]。
1.2 治療方法
術前囑患者8 h禁食水,避免由于全麻造成食物反流而導致誤食窒息[5]。生化檢驗患者血型,進行配血準備,且協助患者取健側臥位,評估患者身體綜合情況給予患者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根據患者患病情況給予A組9例患者切開復位,7例患者關節置換;給予B組10例患者切開復位,6例患者關節置換。詳細記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等待手術時間、切口縫合時間、患處拆線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術后1年回訪統計患者死亡率。術中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若出現血壓持續下降、呼吸微弱以及體位降低等情況應立即進行緊急搶救[6]。
1.3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算處理,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且計數資料以(%)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綜合預后情況
經統計A、B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52, P=0.547);相比等待手術時間A組明顯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223,P=0.003);相比手術拆線時間A組明顯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24,P=0.102)。
2.2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情況
經計算A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例(18.75%),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7例(43.75%),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回訪死亡率情況
經過術后患者出院回訪,術后1個月后A組患者1例死亡,死亡率6.25%,而B組患者2例死亡,死亡率12.50%,相比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1年后A組患者2例死亡,死亡率12.50%,B組患者2例死亡,死亡率12.50%,相比兩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為血糖代謝異常疾病,臨床研究發現胰島素分泌和生物受損,導致血糖長期、大量血糖淤積身體代謝不暢,嚴重可導致患者身體組織、器官發生病變,如眼、腎、血管、心臟等器官慢性損害和功能喪失。臨床分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可由于患者遺傳導致,也可由于患者日常飲食、生活規律、運動減少等因素導致,破壞身體胰島素β細胞。患者可出現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少)[7],肥胖、乏力等臨床表現,而患者隨著年齡增高導致各項身體組織和器官均發生病變,所以發生老年髖部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逐年升高,而臨床研究證實,對于老年髖部骨折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且手術時間越早越好,其他學者研究發現[8],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前等待時間平均值為4.8 d,而對于合并并發癥則術前等待時間更長。但對于該次研究的患者中A組為血糖控制較好,從統計數據發現術前等待時間明顯短于B組患者時間。可能與患者髖部進行骨折手術,年齡較大且屬于開放性創口,所以,對于患者術前身體情況綜合性評估較為重要,尤其對空腹血糖控制不好者發生骨折后的空腹血糖,應將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值范圍內,以免術中出血量較大導致患者凝血障礙[9],而從該次研究發現,兩組患者手術開始時間至患者切口縫線時間、住院共計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對于術后治療過程中A組患者明顯控制率較B組患者好,這一結果與其研究目標相符。但經研究延伸發現胃腸綜合征可能與患者情緒抑郁和內心焦慮有較大關系,對于B組患者可能由于患者骨折疼痛且等待手術時間較長而增加內心壓力,加重情緒抑郁和內心焦慮情況。所以臨床醫生應對血糖控制重視起來,使患者血糖快速控制而進行手術,減少患者疼痛而至的煩躁不安和恐懼,進而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通過對患者術后1個月和1年回訪發現,患者1個月的死亡率A組低于B組,而1年后的死亡率A組和B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意味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的使得遠期效果不明顯。這一結果與預期目標一致。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應嚴格控制血糖,需將血糖控制在8.0 mmol/L以下,以保證患者術后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術后痊愈時間。
[參考文獻]
[1] 王國旗,龍安華,張立海,等.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血糖水平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4(7):844-847.
[2] 張健. 老年糖尿病患者骨科手術圍手術期相關處理[J]. 當代醫學,2015(36):77-78.
[3] 范秀麗. 髖部骨折并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血糖水平對預后影響[J]. 糖尿病新世界,2016(7):94-95.
[4] 李文龍.糖化血紅蛋白對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圍手術期及預后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6(6):1037-1038.
[5] 潘冬梅,陳寶珍. 骨折合并糖尿病老年手術患者血糖控制和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體會[J]. 糖尿病新世界,2016(17):149-150.
[6] 李碩,李春瑤. 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的圍手術期營養管理[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營養學專業委員會.第七屆全國中西醫結合營養學術會議論文資料匯編.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營養學專業委員會,2016:1.
[7] 宋正輝.探討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手術治療[J]. 糖尿病新世界,2015(13):45-46.
[8] 張媛. 老年糖尿病合并髖部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要點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15(16):145-146.
[9] 胡海紅,葉建虹,黃永剛.強化降血糖治療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血糖控制的影響[J].浙江醫學教育,2015(5):49-51.
(收稿日期: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