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摘要] 目的 研究甲鈷胺聯合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該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96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8例。兩組均行糖尿病常規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硫辛酸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甲鈷胺聯合硫辛酸治療,比較兩組療效、治療前后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 結果 ①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3.33%,與對照組比較顯著較高(P<0.05);②治療后,兩組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MNCV及SNCV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的MNCV及SNCV分別為(44.16±1.25)、(47.86±5.67)、(41.33±4.08)、(43.18±9.61)m/s,與對照組比較顯著較高(P<0.05)。結論 甲鈷胺聯合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效果顯著,優于單獨硫辛酸治療,且可改善患者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MNCV及SNCV,值得應用于臨床治療。
[關鍵詞] 甲鈷胺;硫辛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a)-0085-02
糖尿病在我國人群中極為常見,且發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往往存在多種并發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其中常見的一種。DPN是指患者并無其他原因導致的周圍神經病變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和體征[1]。DPN患者主要表現為肢體麻木、發冷、腫脹感、疼痛,嚴重DPN患者可致殘,不僅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同時也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2]。臨床上多種止痛藥物對本病鎮痛效果不佳,因此,該次研究根據對該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間收治的96例DPN患者采取甲鈷胺聯合硫辛酸進行治療,來探討其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96例DPN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8例。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25~78歲,平均(56.10±7.03)歲,病程4.5~18年,平均(9.64±2.45)年。對照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26~80歲,平均(55.93±6.81)歲,病程6~21年,平均(10.05±2.3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內科學(第7版)》中有關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且并發周圍神經病變;②無肝腎功能嚴重受損者、神經功能障礙者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病情穩定,血糖控制良好,無重要臟器病變或其他重癥者。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②頸腰椎病變者;③非糖尿病所致的周圍神經病變者;④不愿簽署病人知情同意書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糖尿病一般治療:飲食療法、口服降糖藥或皮下注射胰島素,將空腹血糖控制在5.6~7.0 mmol/L,高血壓患者行降壓治療,高血脂者降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注射用硫辛酸(國藥準字H20066706,規格:0.15 g)治療:硫辛酸0.45g+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滴,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甲鈷胺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5602,規格:0.5mg):甲鈷胺0.5 mg+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滴,1 次/d。1周為1個療程,均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2周后的臨床療效;②監測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的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MNCV及SNCV。
1.4 療效判定顯效
治療后,患者自覺癥狀消失, 腱反射恢復正常,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NCV)增加>5 m/s或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自我感覺癥狀好轉,腱反射明顯改善但未恢復正常,NCV增加3~5 m/s;無效:患者自我感覺癥狀未好轉,腱反射及NCV均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方法
選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計量資料(x±s)表示,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MNCV及SNCV比較
治療前,兩組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MNCV及SNCV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MNCV及SNCV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MNCV及SNCV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DPN是指患者在診斷為糖尿病時或患糖尿病之后出現周圍神經病變,本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有報道顯示[3],病程超過15年的美國糖尿病患者并發DPN的幾率高達30%~50%,可見DPN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發病率極高。DPN患者主要表現為四肢疼痛及感覺異常,常見的有麻木、蟻走、蟲爬、發熱及觸電樣感覺,常見體征為腱反射減弱或消失[4]。關于DPN的發病機制,臨床尚未有明確定義,糖尿病并發癥的統一機制學說認為[5],糖尿病患者體內產生過多的線粒體超氧化物是導致一系列并發癥的共同病理機制,長期的高血糖是導致神經病變的主要原因,并且患者存在嚴重的代謝紊亂、血管病變、神經營養缺乏以及氧化應激狀態等,均是導致DPN的重要因素。臨床治療DPN最常用的藥物為硫辛酸,它是一種作用與維生素相似的輔酶,主要存在于細胞的線粒體中,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可抑制神經內氧化應激狀態,增加營養神經的血管血流量,從而加快神經傳導速度,此外,硫辛酸還可通過減少內皮素和內皮因子表達,改善內皮功能紊亂,保護血管內皮[6]。姚璐等學者[7]對60例老年2型糖尿病采用硫辛酸注射液治療,發現觀察組總有效率(83.30%)明顯高于對照組(60.00%),觀察組治療后正中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達到(49.94±2.07)m/s,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達到(48.45±2.53)m/s,明顯高于對照組,但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改善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硫辛酸強抗氧化作用和營養神經作用可有效恢復正中神經功能,但單純使用硫辛酸,患者腓總神經功能無法恢復到理想狀態。有學者嘗試以甲鈷胺聯合硫辛酸治療DPN,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甲鈷胺是一種內源性的輔酶B12,有動物試驗表明,甲鈷胺可促進大鼠組織中卵磷脂的合成和神經元髓鞘的形成,并且參與腦細胞和脊髓神經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對周圍神經病變治療效果顯著[8]。該次研究發現,甲鈷胺聯合硫辛酸治療DPN總有效率為83.33%,顯著高于單純硫辛酸治療組,并且聯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腓總神經及正中神經的MNCV和SNCV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證明甲鈷胺聯合硫辛酸治療DPN效果優于單純硫辛酸治療,且對恢復患者周圍神經功能有明顯作用。宋春宇等[9]的研究結果亦顯示,兩種藥物聯合治療總有效率為97.80%,顯著高于單一用藥組的87.60%,這與該次研究結果相符合。
綜上所述,甲鈷胺聯合硫辛酸治療DPN效果優于單一用藥,能有效提高患者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競,張琳,趙湜,等.α-硫辛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Meta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88-90.
[2] 鄭永玲,金濤.甲鈷胺聯合硫辛酸、法舒地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激光雜志,2013,34(6):122-123.
[3] 朱蕾,張莉,張琴,等.α硫辛酸聯合甲鈷胺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山東醫藥,2013,53(6):81-82.
[4] 魏劍芬,吳乃君,陳冬,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血清鐵蛋白與氧化應激反應的相關性[J].廣東醫學,2014,35(18):2887-2889.
[5] 施君,張文川.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1):116-119.
[6] 黃耀寧,韋洪江.α-硫辛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及對氧化應激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3,53(8):13-15.
[7] 姚璐, 劉輝, 田國祥,等. 硫辛酸注射液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16, 8(8):977-978.
[8] 崔麗娟,楊云花,韓玉,等.α-硫辛酸注射液聯合甲鈷胺和前列地爾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14,30(4):398-401.
[9] 宋春宇,王中京,趙湜,等.甲鈷胺聯合α-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對神經電生理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5, 36(11):1754-1757.
(收稿日期:201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