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梅
[摘要] 目的 探究對2型糖尿病患者運用二甲雙胍聯合門冬胰島素30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間在該院進行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作為該次的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患者使用門冬胰島素30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則采用門冬胰島素30與二甲雙胍聯合的方式來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12周的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血糖濃度,糖化血紅蛋白濃度,體重指數(BMI)以及胰島素的用量和出現低血糖的次數等情況。 結果 兩種治療方案對患者的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濃度都起到了顯著的降低效果,但是觀察組使用胰島素的量更少,體重指數基本無變化,而且出現低血糖的次數也更少。 結論 二甲雙胍與門冬胰島素30相聯合能夠更好地控制住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同時胰島素的用量更少,出現低血糖的次數也更少,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二甲雙胍;門冬胰島素30;2型糖尿病;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a)-0075-02
伴隨著當前條件下治療理念在不斷地更新,絕大多數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后都需采用胰島素來進行治療[1]。但是因為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不同于1型糖尿病,且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表明單單僅依靠胰島素并不能把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圍以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考慮到發生低血糖,或者體重增加以及高胰島素血癥[2]的情況。此外,胰島素抵抗對2型糖尿病的發生以及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而二甲雙胍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改善胰島素抗體。該研究聯合應用二甲雙胍和胰島素來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較為理想,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2016年8月間到該院接收治療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都符合WHO的診斷標準,即在飲食以及運動量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至少8 h內沒有攝入熱量的時候空腹血糖超過10.0 mmol/L。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年齡在32~66歲之間,平均年齡(54.3±4.6)歲,患病時間最長不超過28年,最短不低于3年,平均患病(10.9±3.6)年,患者的平均體重指數為(22.6±2.6)kg/m2。觀察組患者中有20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年齡最大不超過67歲,最小不低于30歲,平均年齡(55.5±4.8)歲,患者的病程自2~29年不等,平均病程(11.4±4.2)年,患者平均體重指數為(23.7±2.8)kg/m2。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①排除有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的患者;②排除正在妊娠或者哺乳期的女性;③排除檢查肝功能以及腎功能不良的患者;④排除最近3個月出現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⑤排除由任何原因誘發低氧狀態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門冬胰島素30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注射門冬胰島素30的同時口服二甲雙胍進行治療。胰島素的使用方法是:全部患者都在早餐以及晚餐之前進行門冬胰島素30的注射,同時觀察組患者增加口服二甲雙胍,服用量在1 000~2 000 mg/d。血糖的理想值是:空腹血糖值低于7.0 mmol/L,飯后2 h的血糖值<10.0 mmol/L。最開始每周測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睡前血糖的值3次,并以此為依據調節胰島素的用量,至血糖的值與理想水平相接近以后改成每周測定1次[3]。為全部患者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的講解以及教育,在飲食以及運動量相對恒定條件下進行為期12周的觀察。在治療開始以及結束時對全部患者進行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糖化血紅蛋白以及體質指數的測定,同時對治療期間出現低血糖的次數以及胰島素的使用情況進行記錄。
1.4 統計方法
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兩小時血糖(2 hPG)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體重指數(BMI)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FPG為(10.2±1.4)mmol/L,2 hPG為(13.7±1.6)mmol/L,HbA1c為(9.2±1.1)%,BMI為(23.6±2.8)kg/m2;治療以后FPG為(6.1±0.4)mmol/L,2 hPG 為(8.2±0.4)mmol/L,HbA1c為(6.1±0.3)%,BMI為(23.7±2.4)kg/m2。對照組患者在接受治療以前FPG為(10.6±1.7)mmol/L,2 hPG為(13.9±1.5)mmol/L,HbA1c為(9.1±1.3)%,BMI為(23.2±2.3)kg/m2;治療以后FPG為(6.4±0.7)mmol/L,2 hPG為(8.6±0.7)mmol/L,HbA1c為(6.3±05)%,BMI為(24.5±2.5)kg/m2。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以后血糖指標均較之間以前有明顯的下降(P<0.05),但是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BMI在治療前后基本無變化,而對照組治療以后BMI值有所增加,不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使用胰島素量以及低血糖的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使用胰島素(54.4±8.7)U/d,出現低血糖17例次;觀察組的胰島素用量為(37.3±7.6)U/d,發生低血糖5例次。觀察組患者使用胰島素的量以及出現低血糖的例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2型糖尿病基本的特征就是患者胰島B細胞存在分泌功能上的缺陷以及外周組織對胰島素具有抵抗作用,而且胰島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整個病程中始終存在,而胰島B細胞的功能則會呈現出逐年衰退。有研究發現[4],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達到可確診為患有糖尿病的時候,胰島B細胞的功能已經丟失約50%。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能夠接受較為先進的治療理念,為了更加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水平,愈來愈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胰島素來進行治療。雖然利用在用餐以前多次進行速效胰島素的注射以及睡前進行中效或者長效胰島素的強化型胰島素治療方案與生理條件下分泌胰島素的模式比較接近[5],但是每天要進行多次注射,多數患者不能夠按時操作,依從性較差。而預混胰島素制劑門冬胰島素30患者在使用時2次/d進行注射即可,同時注射以后短時間內就可以進餐,比較而言,患者的依從性比較好,有助于對患者血糖的控制。有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門冬胰島素30能夠顯著的改善患者的餐后血糖,而且降低出現低血糖的概率[6]。
但是因為胰島素的抵抗作用可能會存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整個病程中,單一的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很難達到長期且穩定的達到有效控制血糖的效果,而且低血糖以及體重增加等不良都比較多。二甲雙胍能夠對肝臟內線粒體的氧化過程進行阻斷[7],從而改正胰島素的敏感組織以及心血管組織內部鈣代謝過程的異常,進而提升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程度,提高攝入以及利用葡萄糖的量,降低胰島素的抵抗作用[8]。其與胰島素聯合能夠穩定血糖,減輕使用胰島素所導致的體重增加。
綜上所述,對2型糖尿病患者聯合應用門冬胰島素30與二甲雙胍,能夠盡可能的減少胰島素用量的前提下較理想的控制血糖,且減少低血糖的發生,且操作較為簡單患者依從性較好,有利于長期對患者血糖的控制,有臨床深入研究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東明,何華偉,魯立文,等.門冬胰島素30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34):3777-3779.
[2] 奚亞楠,沙銀春,焦國偉,等.門冬胰島素30聯合二甲雙胍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強化治療效果對比[J].中國處方藥,2015,13(12):49-50.
[3] 潘麗燕,劉榮.門冬胰島素30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老年初診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6,27(1):114-115.
[4] 趙雪蓮,郭文娟.門冬胰島素30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老年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12):18-20.
[5] 吳志英.門冬胰島素30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老年初診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6,33(4):392.
[6] 汪發蓮,楊生仁.門冬胰島素30聯合二甲雙胍治療高原地區2型糖尿病的效果觀察[J].西南國防醫藥,2016,26(9):1067-1069.
[7] 蒲小聘.二甲雙胍聯合門冬胰島素30聯合用藥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四川醫學,2016,37(9):1034-1036.
[8] 黃慧,金寧,邱小嚴.門冬胰島素30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56例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24):4932.
(收稿日期: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