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朱孝華
【摘要】 目的 分析中醫綜合護理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74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 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7例。觀察組采取中醫綜合護理,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6%, 高于對照組的62.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取中醫綜合護理, 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綜合護理;應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169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癥, 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殘疾的主要原因[1]。該病起病隱匿, 預后不良, 可使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降低。目前臨床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缺乏特異性方法, 多采用綜合處理措施。現作者以37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取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措施, 其效果顯著,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74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 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2]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男51例, 女23例;年齡40~75歲, 平均年齡(59.6±11.3)歲;下肢麻木、無力、發涼感33例, 雙足遠端痛覺過敏12例, 上肢、下肢蟻爬感17例, 四肢襪套感12例, 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 需及時控制血糖, 及時控制飲食, 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 并取維生素B12肌內注射, 配合活血化瘀、營養神經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 叮囑患者加強血糖控制, 合理飲食, 適宜運動, 注意維持輕松、愉悅的情緒。觀察組在常規護理上聯合中醫綜合護理。具體如下:①情志護理。機體情志失調則會傷及內臟, 致內臟氣機失調, 加重病情。醫護人員應掌握患者情志變化, 通過移情法、情志疏導、情志相勝法、音樂療法等措施, 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醫護人員需關心、體貼、愛護患者, 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知識, 關心、體貼、愛護患者, 以此消除患者不良情緒。②手足藥浴。通過手足藥浴刺激患者局部皮膚血管和神經, 可取草烏、生川烏、沒藥、紅花、當歸、川芎、桃仁、乳香等中藥, 浸泡煮沸, 離火后先熏手足, 倒入恒溫足浴桶中, 待溫度恢復至38℃左右, 浸泡手足約60 min。③按摩取穴。患者熏洗后, 可取平臥位, 操作者指掌貼在患者足底部, 來回按揉足跟至足趾, 對足部各個反射區部位輕柔、緩慢旋轉, 對足部太白、太溪、涌泉、三陰交等穴采取補法按揉, 瀉法重按太沖穴, 并定點按揉足底部反射區腎臟、膀胱。④飲食護理。患者合理膳食需根據患者病情, 氣虛血瘀者取黃豆、雞肉、扁豆、香菇、絞股藍、泥鰍等燉湯食用, 夾濕者添加薏苡仁;氣血兩虧者多食用補氣養血、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類的食物, 如瘦肉、鴨肉等;陽虛血瘀者多食用溫補類食物, 痰瘀互結者多食用木耳、海藻、洋蔥、蘿卜等食物。⑤日常護理。日常手足護理中, 密切注意患者手足部顏色變化, 穿舒適、寬松、柔軟衣服、鞋襪。臥床時, 可適當抬高足部, 促進靜脈回流。足部禁止靜脈注射, 勤剪指甲, 邊緣光滑, 不可過短。
1. 3 療效判定標準[3] 顯效:患者自覺癥狀消失, 運動、神經感覺恢復;有效:自覺癥狀減輕, 運動、神經感覺改善;無效:自覺癥狀無變化或加重, 感覺、神經未恢復。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臨床治療顯效23例, 有效12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4.6%;對照組臨床治療顯效9例, 有效14例, 無效14例, 總有效率為62.2%,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變化對比 觀察組護理前空腹血糖為(10.54±1.64)mmol/L, 餐后2 h血糖為(14.68±1.62)mmol/L, 護理后空腹血糖為(6.12±1.03)mmol/L, 餐后2 h血糖為(8.63± 1.35)mmol/L;對照組護理前空腹血糖為(10.63±1.57)mmol/L, 餐后2 h血糖為(14.52±1.57)mmol/L, 護理后空腹血糖(8.03± 1.10)mmol/L, 餐后2 h血糖為(11.69±1.43)mmol/L;兩組護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目前尚無特異性方法, 通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環障礙、血液粘稠、血流動力學異常等情況, 臨床處理時多采取綜合方法, 以此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改善患者血流情況, 促使肢體感覺、神經功能恢復正常。通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易出現情志失調等情況, 而情志異常變化易損害內臟, 因此通過情志護理可緩解患者負面情緒, 調節內臟;合理膳食是疾病治療中關鍵措施, 食物與中藥具有相同的治病、補體功效, 對患者采取合理的飲食調護, 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同時對患者采取手足藥浴, 通過藥物、熏洗、水溫等刺激局部皮膚血管和神經, 可疏經通絡、消腫散結, 以此改善患者血壓循環, 使患者周圍神經功能恢復正常。通過按摩取穴, 刺激患者穴位, 促使患者各功能恢復正常;另外加強患者日常護理, 可減輕患者病情, 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正常。在此次研究中,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4.6%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62.2%, 血糖控制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見, 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取中醫綜合護理, 可明顯改善患者四肢自覺癥狀, 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同時利于患者血糖控制, 維持血糖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 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取中醫綜合護理, 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及血糖控制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思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綜合護理.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 20(15):1924-1925.
[2] 車愛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與護理.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9, 18(10):1165-1166.
[3] 王海英, 周東海, 鄭維蘭, 等.中藥足浴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護理.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0, 19(7):879-880.
[收稿日期:201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