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寶良
盡管2016年以來的經濟運行情況有值得肯定之處,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并且有些是相當嚴峻的問題。
產能過剩: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去年應對產能過剩的主要的方法是行政干預,就是強制關閉鋼鐵廠,或者是削減它的產能,煉鋼量不僅分解到了企業,并且分配到了具體的高爐。但是,行政手段并不是萬能的仙丹,只要鋼鐵價格上漲,行政手段必然失效,只有采取市場化的手段去杠桿,或者采取企業兼并破產的辦法。
煤炭行業采取的辦法則是控制開工節奏。原來一年可以生產365天,現在要去產能,則要求煤炭行業里所有的企業,每年只允許開工276天。靠這種辦法,煤炭的產量也被壓了下來。然而結果又很尷尬,就是在突然之間,南方地區出現了煤荒,只好去進口。這些都是“去產能”所帶來的問題。
那么,去產能下一步到底應該怎么辦?最好的辦法當然是通過國企改革,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但是這條路顯然會很漫長。而2017年去產能還需繼續,屆時我們將怎樣做?現在看來,行政手段還是要用,但是這樣更加說明,去產能所面臨的問題非常多,也非常復雜,未來的路會越走越難。
房地產市場:洛陽紙貴,白居不易
房地產的問題在于,通過去庫存的辦法把房價拉升以后,庫存是去掉了,但是房地產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去年10月份以后,有20多個城市又開始壓制它的過快上漲,這樣就把房地產的銷售壓了下來。
我們去年的GDP穩在了6.7%,原因是什么?前年我們穩住GDP的方法是靠金融,在GDP的6.9%中,就有金融拉動的1.2%。如果沒有前年股市的又一輪暴漲,我們的GDP大概只能達到5.9%。
那么去年GDP穩在6.7%,靠的是什么?第一,房地產拉動了0.5%;第二,汽車行業拉動了0.2%。要是沒有這兩個行業的拉動,去年前三個季度的GDP可能只有6%,6.7%是保不住的。
那么,我們通過調控,把房地產這部分壓了下去,今年怎么辦?還要不要靠汽車?要不要靠房地產?房子的庫存沒有了之后又該怎么辦?應該承認,中國的房地產確實影響了中國經濟,壓下去不行,不壓下去也不行。那么,有沒有一種長效的機制來解決它?這是大家都在討論的問題,如何建立一個房地產的長效機制,來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
民間資本投資動力不足
如前所述,我們的經濟運行,靠房地產、靠基建的拉動,穩在了6.7%這個位置,但同時,制造業投資和民企投資增長的速度在下滑,并且下滑得非常之快。民間資本投資動力不足,不愿意去投資,就說明投資環境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或者是投資風險過大,預期收益不夠。當然,可能的原因還有很多,這里暫不展開。
金融風險的概率在上升
金融風險不可能橫空出世,它往往有一個醞釀的過程。目前看來,金融風險的概率有所上升。
那么在一般的領域里,存在沒有風險的行業嗎?在我看來,有一些行業的風險確實有所減少,比如剛才說到的,鋼鐵行業的利潤在好轉,原來一些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的企業變得不再那么困難了,那么,它在銀行的貸款或者它所發行的債務風險就會有所下降。但是,還有一些風險潛伏了下來,并且在不斷增加。個人認為,目前至少有三個領域的風險是增加的:債券市場、保險與房地產、債轉股。
按下葫蘆又起瓢的需求政策
目前,通過發行貨幣和財政直接對外投資等方式,使所有需求政策的效應都在減弱。比如2015年,我們的社會融資總量可能會達到18萬億,但是新增GDP僅能達到5萬億。這意味著,盡管實現了5萬億的新增,但是整個社會的發債總額是18萬億,相當于GDP的4倍。也就是說,當銀行系統、金融系統每生出四塊錢,就會退給GDP一元錢。這一情況到今年會越發嚴重,其比例可能會不斷上升。最后導致的結果是,如果想要高的GDP增速,就要以更快的速度去發行貨幣,那么杠桿率就會持續提高。
如果這些錢大量滯留在虛擬部門,無法進入實體經濟,那么,所謂“按下葫蘆又起瓢”,我們一控制股市,房地產市場就會“起包”;把房地產市場控制住,另外的地方又會“起包”,總之進入不了實體經濟。而今年的“包”會起在哪里?民眾是要繼續炒石頭,還是去炒名畫,還是炒大宗商品,或者又回歸股市,他會怎樣選擇?這種貨幣超發帶來的投資焦慮,使預期一旦被引導,就會有一輪狂熱的跟風。這不是理性的選擇,更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總之,我們的經濟發展卓有成效,但是問題也十分“堅挺”,可以概括為兩句話:經營風險在積累,內生增長動力弱。
(摘自《改革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