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霞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01.091
[摘要] 目的 探討聯合使用吡格列酮、胰島素和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 方法 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該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入選病例均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患者單純胰島素注射治療;實驗組30例,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吡格列酮和二甲雙胍。觀察兩組胰島素用量、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及用藥不良反應。結果 治療后,實驗組FPG(5.6±1.0)mmol/L,2 hPG(7.7±0.4)mmol/L,HbA1c(6.8±0.7)%,胰島素平均用量(8.6±1.2)U,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期間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P>0.05)。結論 聯合使用吡格列酮、胰島素和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能顯著降低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減少胰島素用量,療效優于單純胰島素注射且無嚴重不良反應,治療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2型糖尿??;吡格列酮;胰島素;二甲雙胍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a)-0091-02
2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指機體仍具備產生胰島素的功能,但胰島素作用效果較差,導致體內胰島素相對缺乏,屬臨床最常見糖尿病類型,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1]??诜幬锎碳ひ葝u素分泌是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最常用方法,部分患者后期則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研究發現,單一用藥控制血糖的效果一般,該院近年來給予2型糖尿病患者吡格列酮、胰島素和二甲雙胍聯合治療取得滿意療效,文章現對此進行分析和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該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入選病例均分為兩組。實驗組(30例):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52.6±7.3)歲;患者病程6個月~14年,平均病程(4.7±1.1)年。對照組(30例):男14例,女16例;患者年齡36~65歲,平均年齡(52.4±7.5)歲;患者病程5個月~15年,平均病程(4.8±0.9)年。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與排除
納入標準[2]:①病癥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2型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并經實驗室檢查確診,患者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2 hPG)≥11.0 mmol/L;②胰島素注射指征;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糖尿病并發癥;②合并嚴重臟器疾??;③研究用藥及成分禁忌癥;④依從性差,無法配合用藥及一般治療。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胰島素注射治療,胰島素選用長效作用的重組甘精胰島素注射液。藥品規格:3 mL:300 U/支;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20050051。用法用量:初始劑5~10 U,于固定時間(一般為早晨)皮下注射1次/d;然后指導患者每日進行血糖監測,并根據實際血糖檢測水平調整用藥劑量,以盡量穩定控制血糖在標準水平內為宜。用藥時,應避免一次用藥劑量過大或調整劑量過于頻繁而導致低血糖反應,療程6個月。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吡格列酮和二甲雙胍。吡格列酮選用鹽酸吡格列酮片,規格:15 mg/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10047。二甲雙胍選用鹽酸二甲雙胍腸溶膠囊,規格0.5 g/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8567。用法用量:①吡格列酮:初始劑量15 mg/次,1次/d,晨起服用,最高劑量45 mg/d;②二甲雙胍:初始劑量0.5 g/次,餐前30 min服用,2~3次/d,最高劑量2 g/d。以后,兩組口服用藥劑量及胰島素注射劑量均根據血糖實際水平進行調整,方法同對照組一致,血糖穩定控制以后,減少用藥劑量時以胰島素為先,療程6個月。此外,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遵醫囑進行飲食控制、適量運動等一般治療。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觀察兩組患者FPG、2 hP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變化,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胰島素用藥劑量(以療程結束前1周胰島素用量為標準)及患者不良反應。
1.5 統計方法
以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結果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結果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糖水平
治療前,兩組FPG、2 hPG和HbA1c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PG、2 hPG、HbA1c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實驗組患者控制效果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胰島素用量
實驗組胰島素用量0~18 U,平均(8.6±1.2)U;對照組胰島素用量15~36 U,平均(21.4±5.7)U,實驗組胰島素用量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兩組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對照組1例低血糖,實驗組1例輕度消化不良,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目前,臨床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治療多采用飲食控制、運動、降低體重、藥物治療等綜合方法來控制糖尿病?,F階段,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的口服藥物有多種,主要包括磺脲類藥物、雙胍類降糖藥物、α葡萄糖甘酶抑制劑、胰島素促分泌劑和增敏劑等,具備普遍療效[3]。但是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機體胰島素β細胞功能會顯著降低正常水平且隨著病情發展日漸變差,故部分患者后期需要輔以胰島素注射治療來控制血糖,以延緩病情進展,減少并發癥[4]。然而,2型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胰島素抵抗,即胰島素促進葡萄糖攝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特別是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單一胰島素注射治療不僅效果欠佳,且易導致機體代償性高胰島素血癥,增加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等血管病變風險。對此,2型糖尿病患者多推薦聯合用藥[5]。二甲雙胍屬二肽氨肽酶Ⅳ抑制劑,是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一線用藥,其應用可減少肝糖產生,降低腸對糖的吸收,同時通過增加外周糖的攝取和利用而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研究發現本品尤其適用于一般治療無效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聯合胰島素使用可有效減少胰島素用量,防止低血糖發生[6]。吡格列酮為噻唑烷二酮類抗糖尿病藥物,屬胰島素增敏劑,具有減少外周組織和肝臟的胰島素抵抗,增加依賴胰島素的葡萄糖的處理的作用。臨床研究已經證實,本品與磺酰脲、二甲雙胍或胰島素合用,能進一步提高胰島素抵抗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和對細胞的反應性,增強改善體內葡萄糖平衡障礙的機制,從而提高療效[7]。
該次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聯合用藥吡格列酮、胰島素和二甲雙胍,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治療效果,且無明顯不良反應,與魏憲豐[8]報道的研究結論相同。另外,該研究中,聯合用藥患者胰島素用量(8.6±1.2)U,也顯著低于對照組(21.4±5.7)U,表明聯合使用吡格列酮、胰島素和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能顯著降低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減少胰島素用量,療效優于單純胰島素注射且無嚴重不良反應,治療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李鴻娟,張東輝,劉海津,等.吡格列酮聯合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及脂肪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8(9):2416-2418.
[2] 黃行強,陳文力,房彥平,等.吡格列酮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4,11(8):34-35.
[3] 吳娟娟,王玉環,董鵬,等.那格列奈聯合甘精胰島素及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3, 42(8):1056-1058.
[4] 許榮,鄒曉琴,吳翩,等.甘精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或/和吡格列酮治療初診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4,34(9):742-746.
[5] 辛月,祝練.胰島素聯合西格列汀對比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3,33(24):2063-2066.
[6] 洪世華,吳菊琴,柯瑞瓊,等.甘精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對比聯合吡格列酮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12):1113-1115.
[7] 王山河.聯合胰島素、二甲雙胍、吡格列酮治療糖尿病的研究[J].醫藥前沿,2015,5(12):149-150.
[8] 魏憲豐.聯合使用吡格列酮、胰島素和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5,12(8):228-229.
(收稿日期:2016-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