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靜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尿病護理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方法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4年4月—2016年7月入診該院治療的204例糖尿病患者分為研究組以及對照組各102例,其中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其基礎上加強健康宣教,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空腹血糖(FPG)水平、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以及護理后療效、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前,兩組FPG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5.10%,高于對照組的7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患者加強健康宣教可以較好提高療效,且對患者控制血糖具有積極意義,患者對此種護理方式滿意度較好。
[關鍵詞] 糖尿病護理;健康宣教;糖尿病不良事件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a)-0152-02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已經成為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之后對人類危害最大的非傳染性流行病,若人體長期存在高血糖,則會對眼、腎、血管、神經、心臟等器官造成慢性損害,甚至產生功能障礙。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癥狀大多是由于胰腺功能損傷或者胰島素分泌缺陷導致,此類患者需要終身治療[1]。通過相關治療以及護理,可以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以及臨床癥狀,但是需要通過不斷服用降糖藥物,且服藥或者使用胰島素期間容易發生并發癥,對患者日常生活以及生活質量影響較大[2]。目前,健康教育作為糖尿病的一種有效措施,臨床已經推廣使用,但是在糖尿病患者中仍然需要更多研究。該文對204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不同護理方式的對比研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文共選取了204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為2014年4月—2016年7月入診該院治療,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研究組以及對照組)各10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且遵醫囑服用藥物[3],所有患者均無嚴重心腦腎等器官病變。其中對照組男51例,女51例,年齡22~67歲,平均(45.84±3.99)歲;研究組男50例,女52例,年齡21~68歲,平均(45.58±3.83)歲。兩組患者以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病房整潔,每天為患者測量血糖,囑咐患者按時使用降糖藥物,若患者有關于疾病的疑問則積極熱心地解答。研究組在其基礎上加強健康宣教,主要措施如下:在患者入院后進行有關院外、院內糖尿病健康知識的系統計劃,將制定的計劃交與專家組審定后修改或完善。院外教育是指患者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通過到家隨訪以及電話隨訪的方式對患者用藥情況以及疾病病情了解后加強健康宣教。主要健康宣教內容,包括飲食、運動、生活、藥物、心理指導等方面,指導患者定期進行尿糖、血脂、血壓、肝腎功能等方面的測定,對有關并發癥積極防治。①加強飲食護理,告知患者應當少食多餐,日常生活中不可多食甜食,日常攜帶糖果,預防低血糖的發生;②指導患者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以慢跑等有氧運動為宜;③為了更好控制血糖水平應當遵醫囑使用降糖藥物,不可擅自停藥、減藥,告知患者不積極控制血糖的危害以及用藥不良反應;④指導患者保護皮膚完整,預防感染,告知其糖尿病足等并發癥的發生原因、危害以及預防措施、主要癥狀;⑤向患者發放宣傳手冊,對患者解釋疾病的發病原因、治療方式、危害、并發癥等。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空腹血糖(FPG)水平[4]。顯效:FPG水平為3.9~6.0 mmol/L;好轉:FPG水平為6.1~6.9 mmol/L;無效:FPG水平>7.0 mmol/L。分別于護理前后采用自制評估量表對患者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估[5],共25道題目,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對糖尿病健康知識掌握越好。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量表調查對比護理后患者對護理過程滿意度,滿分10分,分數越高表示滿意度越好。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前后FPG水平對比
護理前,兩組FPG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療效對比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5.10%,高于對照組的7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護理前后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以及護理后護理滿意度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均有所上升,與高血壓、高血脂并成為“三高癥”,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較大威脅,據統計我國已經成為糖尿病發病率第二大國,且糖耐量異常(IGT)位居世界第一[6-8]。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措施包括飲食控制、藥物治療、血糖檢測、健康教育等,健康教育的實質是一種干預治療手段,可以通過向患者灌輸疾病危害、治療必要性以及并發癥的預防措施等,向患者提供改變行為以及生活方式的必備知識、技術以及服務等,使患者在面臨健康問題時做出自我選擇,改善生活方式,積極治療疾病。該文研究表明,護理前,兩組FPG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5.10%,高于對照組的7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糖尿病患者加強健康宣教,可以較好控制血糖水平,可以取得更好額治療效果,患者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更好且對此種護理方式較為滿意。馬靜[9]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其研究表明,對糖尿病患者使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患者滿意度較好(91.56%),且治療效果更為樂觀(87.34%),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后在對患者進行有關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發現患者知識掌握情況較好,均達到85分以上。其研究結果與該文類似,說明該文具有一定說服力。對造成以上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患病初期并無危險性較大的臨床癥狀,患者往往重視度不高,其在長期服藥的過程中可能會由于對疾病認識不夠、經濟能力不足等原因停藥,導致病情反復。而對患者加強健康宣教后,患者往往表現出對疾病更高的重視程度,在長期的治療過程中不會擅自停藥,且對自身血糖情況更為關注,這也在無形中使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更好。臨床使用多種形式的健康宣教方法,對患者進行心理、飲食、用藥、并發癥、以及運動、生活等方面的干預,可以改變患者的治療角色,使其從被動接受治療的角色轉變為積極預防并發癥并治療疾病的主動角色,從而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且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9]。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患者加強健康宣教可以較好提高療效,且對患者控制血糖具有積極意義,患者對此種護理方式滿意度較好。
[參考文獻]
[1] 趙清平.糖尿病護理家園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8):127-128.
[2] 熊學勤,羅碧霞,鄭曉玲,等.糖尿病護理小組在糖尿病人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西部醫學,2013,25(7):1095-1097.
[3] 王龍鳳,朱國紅.國內糖尿病護理專科門診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7):3439-3442.
[4] 李德霞,趙淑坤,呂英華,等.糖尿病護理團隊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1):974-976.
[5] 張立穎,彭夢苗,李亞潔,等.糖尿病護理門診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10):865-867.
[6] 黃慶娟,韋翠英,王菊廷,等.糖尿病護理小組實施方法和效果分析[J].廣西醫學,2012,34(8):1096-1097,1101.
[7] 彭淑華,李庭毅.糖尿病護理品管圈運行方式與效果[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11):813-815.
[8] 馬小琴,周寧,汪永堅,等.熏洗法應用于糖尿病護理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31):4468-4471, 4472.
[9] 馬靜.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3):2169-2171.
(收稿日期: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