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勤++宮春明
摘 要:江北區是重慶市主城核心區之一,近年來,隨著江北區工業化、城市化加快,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文章對江北區境內水域環境現狀進行了細致的闡述,對水域環境污染原因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并且提出了有針對性地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水環境;污染;措施;建議
江北區是重慶市主城核心區之一,位于重慶市中部長江、嘉陵江北岸沿江地帶,幅員面積2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98萬。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已成為江北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民健康和社會安定的潛在威脅。如何有效防治水污染,協調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已迫在眉睫。
1 江北區水環境現狀
江北區境自西向東三面環江,有長江、嘉陵江兩條大江、御臨河和棟梁河兩條河流和流域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的朝陽河、雙溪河、茅溪、溉瀾溪、盤溪5條溪流,全部都為過境河。主要江河在江北區境內的總長度114.58公里,流經江北區客水總量3538億立方米,過境水資源量十分豐富。
江北區一級水功能區劃共劃分11個。其中劃分保留區2個,開發利用區9個。二級水功能區劃共劃分15個。其中景觀娛樂用水區6個,排污控制用水區1個,過渡區1個,工業用水區3個,飲用水源區4個。
核定江北區境內長江、嘉陵江、御臨河、棟梁河、朝陽溪等10個功能區的COD納污能力為7757.58t/a,NH3-N納污能力為934.46t/a。功能區納污能力主要集中在長江和嘉陵江。提出到2020年江北區長江、嘉陵江、御臨河、棟梁河、朝陽溪等10個功能區的COD污染物入河限制排放量為7284.70t/a,NH3-N污染物入河限制排放量為607.22 t/a。
對照水功能納污能力和入河限制排污總量,江北區水環境現狀問題比較嚴重,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治理任務十分艱巨。
2 江北區水污染主要問題
2.1 受上游水質影響
江北區境內都是過境水,大部分污染源都是從上游匯集而來。以盤溪河江北開發利用區2014年12月采集樣本為例,受上游渝北段影響江北入口段氨氮超標倍數為4.10,江北出口段氨氮超標倍數為2.20,江北境內通過對排污的管控加之水體的自凈能力,氨氮超標下降了54%,但水質還屬劣Ⅴ類,未達到其水功能區Ⅳ類水質的管理目標。
2.2 底泥污染嚴重
江北區主要次級河流由于污染物的長期累積,一部分沉積到底泥中并逐漸富集,使底泥受到污染,導致河床底泥淤積較厚,河水發黑、有異味,河流的自我凈化能力減退。底泥中的污染物質是長期累積形成的,對水質的影響也比較持久,即使外界污染源消除后,底泥仍可能在很長時間中對上覆水的水質產生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向上覆水體釋放各種污染物,是影響河流水質的重要二次污染源。
2.3 農村面源污染
江北區農村環境下,水污染主要來源于農村面源污染,包括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人畜糞便、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等,化肥、農藥施用方式不合理,植物利用率低,通過地表徑流至周圍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污染地下水、地表水。人畜糞便、垃圾及生活廢水等未經處理,無組織排放,造成地表水污染。減緩和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維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是我區面臨的艱巨任務。
3 措施及建議
3.1 嚴格執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從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量。到2020年,全區用水總量控制在2.66億立方米以內;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8%以上。2030年,全區用水總量控制在2.90億立方米以內;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入河庫總量控制在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范圍之內,水功能區水質全面達標。
3.2 加強跨區域斷面水質監測
重慶市境內的大小河流縱橫交錯,一般都流經不同的行政區域。為了更好的保護水資源,達到水質管控目標,建議加強跨區域交接斷面水質監測,明確交接斷面水質控制目標,定期監測。有利于落實責任主體,追溯污染來源,達到防治水污染,保護水資源的目的。
3.3 加強入河排污口的管理
依法開展入河(庫)排污口監督管理,在江河、水庫新建、改建或者擴大排污口,應當經過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后,由區環境部門對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進行審批。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區限排總量的地區,停止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庫)排污口;對排污量接近水功能區限排總量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庫)排污口。對不符合水功能區達標建設要求設置的或不按要求排放的入河(庫)排污口,要堅決依法取締。
3.4 加強面源污染源管理
一是加強鞏固禁養區內已全部搬遷、關閉的成果,加大監管查處力度,出現反彈應依法取締;對限養區內的畜禽養殖規模嚴格控制,并逐步壓縮養殖規模,禁止新建、擴建畜禽養殖場。區環保局、區農委和各街鎮要協調配合,共同做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二是加強宣傳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和改變施肥方式等措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通過調整種植結構,防治污染物流失。積極推廣循環農業生產模式,使污染物在農業系統內得到循環利用,以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農藥市場監管,鼓勵使用高效、安全、低毒農藥產品,推廣新型植保機械和實用技術,提高農藥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重慶市水利局.重慶市水功能區劃修編報告[R].2010.
[2]徐敏,續衍雪,等.新形式下我國城市水污染防治的思考[J].環境保護科學,2015(11):4-8.
[3]王海寧,薛惠鋒.中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問題與對策[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02):24-27.
作者簡介:袁克勤(1983-),女,貴州銅仁市人,工程師,碩士,從事水土保持與水資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