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繼聰
蒲公英,家鄉人叫奶鵝菜,拔起它,它的根就會流出奶汁一般的汁液,鵝愛吃它,家鄉人經常拔它來做喂鵝的野菜,因此叫它奶鵝菜。
我們拔它,當然其實不只拿來喂鵝,也拿它來做豬食,做喂兔子的野草。雞鴨當然也愛吃它,牛也吃它。
我讀小學初中時,缺乏豬食的雨水季節,蒲公英恰好大量生長,于是我經常與母親一起,各自背著個大花籃,漫山遍野,滿田壩去找尋采摘野生的豬食。其中,我們采摘得比較多的,就有蒲公英。春季溫暖,油菜和麥苗地里、地埂上多蒲公英;夏季多雨,烤煙地里多蒲公英。
春季的蒲公英肥嫩,有的人家也會采摘它來做野菜,切細拌進麥面里,油炸粑粑吃。這樣帶著春天味道的野菜,揉進麥面中,油炸出的粑粑當然很香。
它如乳汁一般的乳白色漿液比較多,采摘它,它的傷口處立即就會流出乳白色的汁液,很黏稠,很粘手,粘在手上,比較難以洗干凈。
它是一種草藥,清涼敗火,治療喉嚨痛,瘡癤腫痛和感冒,但是因為家禽和家畜愛吃它,所以我們不愛采摘它來做藥。
滇中的蒲公英,是開紫色的花,葉子的形狀像一嘴尖牙,獅子牙齒。
它葉子從根部上面一圈長出,圍著一兩根花莖。花莖是空心的,折斷之后有白色的乳汁。花由很多細花瓣組成。成熟之后,花變成一朵圓圓的傘,瑩白輕柔,風吹過,會分為帶著一粒種子的小白傘,飄向山野。
我們兒時,上學放學路上,喜歡輕輕地采摘下它,輕輕拿近嘴邊,噗噗地吹散,它像一個個小小降落傘,隨風飛向很遠,我們夢想它把我們的希冀和夢想帶向天涯。但是它隨風飄舞一陣,其實也就降落在不遠的山野里了,并沒有真的把我們的夢想帶向天涯,我們小小的心里因此有時也會很失望很惆悵。
我還在老家那時,家里經常養著一群灰兔子,幾只鵝,我們經常會趁到莊稼地里干活或者到菜地澆菜的機會,在田間地頭順手采摘一把肥嫩的蒲公英,拿回家來喂灰兔子和鵝。
后來我進了城,病了喜歡看中醫,中藥中常常有產自家鄉山野的這種平常草藥蒲公英。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我從小與這么多中草藥關系密切,忘記不了它們,特別是這密密麻麻生長于田埂和山野的蒲公英。這小小的蒲公英,這制造出瑩白美麗的小小降落傘的蒲公英,到底沒有把我的心真正帶向天涯。家鄉山野的蒲公英,小小的花,小小的傘,縛住了我的心,讓我的心無論騰起多高,飄出多遠,最終都要隨著它瑩白纖柔輕盈美麗的小小降落傘,飄落家鄉的山野和田壩。
選自《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