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方
[摘要]學校管理應當追求三個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目標,即三種漸進升華的境界,這就是人治、法治、文治。本文介紹了這三種不同階段的意義以及舉例說明給學校建設帶來的益處。
[關鍵詞]學校管理 校園文化 策劃
一、學校管理的“三境界”與學校文化
所謂“人治”,是一個人說了算,或者說是由一個人的能力專制的管理,注重的是說服教育,以理服人。這是學校管理的一個初始的淺層次的目標境界。人治的管理主要是體現管理者個人主觀意志的一種管理模式。
所謂“法治”,就是依法治校,以制度立校,主要依靠一套日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機制來管理學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給人一種做事的規范,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保障。
所謂“文治”,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立校”。“文化立校”,就是全體師生在學校文化的熏陶和引領下,汲取文化營養,傳承和發展學校文化,使其內化為全體師生的行為,成為一種追求、一種激勵、一種規范,進而在潛意識下積極、主動、高效地從事工作和學習。說到底,就是學校在長期經營中積淀形成的獨具特色和魅力的學校文化在師生言談舉止中的自然流露和自覺體現。學校辦到這種程度,其管理也就進入了讓人和事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師生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可體現學校的管理水平,盡可能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文化品位。
學校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主要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制度文化是學校的規范文化,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文化深層次的、隱性的東西,更是學校文化建設所要營造的最高目標。
學校文化首先是正確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這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同時,還要把辦學思想和理念轉化為師生的共同追求。
二、舉例說明校園文化策劃藝術
(一)草堂小學的文化理念
成都市草堂小學原本沒有自己的辦學理念,為了更好地打造家的感覺,提升學校魅力,校長藍繼紅上任后明確提出了草堂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經過調查,他為草堂小學確立的目標是詩歌教育、詩意教育。確立了目標以后,就要對學校所處的地域人文文化展開相應的研究。經過幾年的努力,如今草堂小學已成為一所流淌詩歌、飄逸書香的學校,一所倡導活動、崇尚鍛煉的學校,一所以詩歌教育為主題的品牌學校。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時任教育部部長周濟、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陳進玉、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等先后到該校視察,給予高度評價;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為該校題詞——“詩圣留佳句,草堂育新人”。
(二)行知小學的特色文化
南京市浦口區行知小學是一所地地道道的農村小學,在學校的宣傳牌上有陶行知先生的這樣一條名言: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行知小學的老師從這里得到啟示,他們敞開門辦學,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建立了行知實踐基地,形成了富有活力的“鄉村大教育”辦學模式。在行知實踐基地,學生們可以觀察到農田作物、蔬菜水果;可以了解到結構調整、環境保護;可以體驗到粗茶淡飯、集體住宿、田間漫步、野外生存。農民向學生介紹農村生產生活情況,指導學生干農活,安排學生食宿;學生給農民講述城市里的變化,輔導農民孩子的功課。農民成了城市學生農事輔導員,又成了城市文明的受益者。行知小學真正做好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篇大文章。
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集中反映,是學校辦學特色和發展個性的體現,它對啟迪學生的智慧、開闊學生的視野、優化學生個性人格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三)武侯實驗中學平民教育
成都武侯實驗中學地處城郊結合部,是2003年由兩所學校合并而成的新學校。2006年,被譽為“中國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李鎮西當上了校長之后,以文化建設為重點,深入挖掘學校的歷史文化內涵,用更先進和更明確的辦學思想和理念,以教師隊伍建設為中心,以“讀書——寫作——反思”為手段,引領學校文化進一步發展,學校逐漸走上了和諧、可持續的內涵發展之路。2007年7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李鎮西校長如何搞好平民教育的互致信做出批示,鼓勵他走鄉村平民教育之路,稱贊他和同事們所做的工作抓了素質教育的關鍵。
武侯實驗中學在學校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文化立校背景的深邃研究,文化先行理論的指導,把學校打造成了文化的圣地,學校精神散發著人性美的光輝,學校把平民教育、新教育、民主教育、科學質量觀作為學校的理念核心。
三、反思與總結
一所學校,要有自己獨特的辦學理念。學校的辦學理念指引著學校的發展方向。學校存在的社會價值在于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學校的辦學特色在于為更多具有不同需求的個人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這也是一所學校區別于另一所學校的標志。
一所學校,要有自己成熟的文化底蘊。成熟的學校總會有成熟的文化,而一所具有成熟文化的學校,都會有明確的理念和精神統領學校生活的一切。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師生的每一個行為,都反映學校的文化精神。無論制度還是管理,無論教學還是德育,無論教師還是學生,無論花草樹木還是路邊的一塊石頭、墻壁上的一幅照片、大廳里的一行題字,抑或是一次集會、一個活動、一個典禮,它們都會用顯性的方式存在,并以隱性的方式留存。正如著名教育家程紅兵所說:“學校發展的原動力,是扎根于學校組織內部,能夠促使學校成為自主、自為、自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主題的能力。”所以,學校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承地,其價值在于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文化式微的今天,學校應承擔起文化轉型的重任。而學校的歷史發展過程,就是學校文化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是文化的新生力量。文化發展最終也會成為一種文化記憶,伴隨學生一生,最終成為學生人生修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