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榮
[摘要]在當今教育改革下,學校德育工作要樹立起德育生本理念,使德育內容和教育方式能真正地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立學習,實現德育生本教育。
[關鍵詞]德育生本 底線教育 體驗教育 多元價值取向
在當前的教育改革環境下,學校的德育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德育內容大而空,教育方式的“坐而論道”,造成了學生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觀念與行動分離。因此,要走出德育的困境,必須樹立起德育生本的理念。
一、生本下的德育要以創導底線教育為前提
我國學校教育制度下的德育工作重心似乎遵循著這樣一種順序:幼兒園著重進行的是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小學進行的是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中學進行的遵紀守法教育;大學進行的是文明禮貌習慣的教育。這樣的德育其內容順序是不是有點顛倒?這樣的德育其作用是不是難以真正融化在學生的血液中,落實在學生的行動上?不難看出,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工作,從啟蒙教育開始,就要求每一個學生樹雄心、立大志,要求每一個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理想,要求每一個學生樹立國家、社會和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集體主義觀念。要求每一個學生在思想行為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忽視了一些底線道德教育,特別是在人之初,我們的德育要求太高以至于忽視兒童的心理成熟度,造成了德育“高耗低效”,到大學后卻為文明習慣“補課”。倡導“底線道德”,開展“底線道德”教育,就要從基礎道德抓起。比如,當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要求他們從愛自己身邊的人——老師、父母、同學及鄰居等做起,這是愛的底線,再逐步升華到愛國。又如,我們要教育學生為他人義務服務、為學校義務勞動時,可以從學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做起。
倡導底線教育,并非拒絕崇高,而是強調分清教育的層次,防止思想道德教育的架空和偽化。應該還給學生以人之為人的精神世界,應該以人性、人格、人品作為最基本的底線,應該以培養善良、正直、誠信、同情、寬容、謙遜、合作等關鍵的品質作為最起碼的目標,并由此生成學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自覺。
二、德育生本要以體驗教育為主渠道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德育似乎就是“灌輸”。從中國的傳統教育來看,自古以來就是這種封建家長式的教育,為學生者只有老老實實聽話、守規矩的份,哪有自己思考、自己體驗的說法。這種教育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體驗教育重視學生自求自得,親身經歷,以其真實的自我展示在教師與同學們面前,促使教育目標落到實處。學生的行為規范、道德規范等等,只有轉化為他們自己的東西之后才會被他們自覺地去遵守和執行,這就是內化。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必須以學生的社會認知為前提,這就是說,學生必須經歷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由于學生在社會交往和社會合作過程中需要承擔和扮演種種社會角色,也就是需要協調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各種關系,這就使他們不得不去習得某些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在復雜的道德情境中學會對是非善惡做出判斷推理,形成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乃至對世界的認知。因此,內化必須經過體驗,反復的體驗活動才能調動學生的內心活動,使道德素質成為個性的一部分,形成較穩定的特征。實踐證明,一切的教育,只有讓受教育者去體驗,才能產生應有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生本要堅持多元價值取向
某國有一教育代表團曾到我國的一所學校進行教育考察,聽了一節小學一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問題情境是:一群猴子被拿槍的獵人緊緊追趕時,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邊只有兩只小船,一下子容納不了這群猴子。誰先過?同學們幾乎是不加思索地說:讓別人先過。多么閃光的思想啊!課上得很成功,孩子們的崇高品格更讓人感動。課后,代表團代表提出質疑:為什么答案只有一種?難道就不可以有其他的回答嗎?要是我們的學生他們可能會說:我先過,我將來要當總統;我先過,我將來會成為教育家;我先過……他們的價值怎么跟“我”比呢?
上面這個案例,體現了東西方教育不同的理念和思維。或許,我們會批評該國學生太自私,擔心該國的教育導向會教壞孩子,但是,我們的一元化教育是否已陷人一種思維定式?是否是產生校園假性認知現象的癥結所在?也許,多元的價值取向更有助于實現孩子們心靈上的真正自由,更有助于孩子個性的真實表達,更有助于消除雙重人格,更有助于教育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