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秀蘊
“不會作文,討厭作文,害怕作文”幾乎成了農村小學習作教學久治不愈的頑疾,“作文難”更是家長和我們教師心頭共同的“痛”。如何才能縮小農村小學和城鎮學校習作教學的差距,有效提高習作教學質量?我們嘗試著走上了農村小學生寫生活隨記的探索之路。
一、引導觀察,發現素材
“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但是,小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往往不能做到細致地觀察,這需要教師積極地引導,并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
觀察時,要調動五官,做到不但要觀形態,聽音響,辨氣味,而且還要感覺事物的冷暖,同時,還要用腦去思考,去想象,用心去感受,時刻注意著耳(聽)、著眼(看)、著手(觸)、著心(想),最后構成一個完整、統一的畫面。
觀察可分為定向觀察和隨機觀察。定向觀察,就是在預先確定好的對象上觀察,要有目的地觀察。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隨機觀察,與定向觀察正好相反,又叫“隨意觀察”,就是無準備、無目的、無計劃,隨時隨地觀察事物的方法。許多美好的事物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現,“無心插柳柳成蔭”,只要你是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會贈送給你無窮無盡的美。
二、鼓勵多讀,積累語言
農村的孩子與城鎮的孩子相比較,所處的環境畢竟少了些文化的氛圍,家長的文化程度又相對低下,自身的閱讀面也比較狹窄。諸多因素使得他們的作文能力發展偏慢,心中有話卻吐不出來。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書讀得太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一)多讀胸中有本
俗話說“多讀胸中有本”。語言的積累和發展是一個感性的過程。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異彩紛呈,只要勤讀、多讀,漸漸地就會感受到其中的妙趣,領悟到其中優美的文筆。
開放學校圖書館,建立班級圖書角,鼓勵學生訂閱報刊,以豐富學生的閱讀資源。圖書資源籌集容易,難的是讓學生讀,尤其是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學校定期進行閱讀成果展示,如讀書交流會,故事會,讀書筆記、讀書卡片評比等,以此督促學生認真讀書。慢慢地,學生讀出滋味,讀出興趣,讀書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成為一種快樂。
(二)厚積而能薄發
語文知識的積累與技能的養成是一個細水長流、滴水成河的過程,正所謂“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博覽群書是學習寫作方法、掌握寫作技巧的有效途徑。讀多了,寫多了,別人的東西便會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生活隨記里去。雖說我們的學生寫文章未必能行云流水、左右逢源,但至少可以讓他們寫作文時不至于翻來覆去老是干巴巴的那幾個詞語。學生在廣采博納之后,其寫作的文思與新意便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他們的生活隨記會日漸變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三、自由隨記,拓展空間
學生喜歡自由作文,就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而生活隨記正是學生所喜歡的。
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事情,存在的一切事物、人物,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寫入生活隨記,而且不限體裁,不限方法,自由發揮。你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記事,議論,抒情,可以是一幅畫,幾句詩,也可以是幾片落葉拼一個有趣的圖案,一張照片配幾句話。張開想象的翅膀,任你放飛理想……
生活隨記形式繁多,可以任意選擇:觀察隨記、想象隨記、記事隨記、活動隨記、旅游隨記、書信隨記、讀書隨記、童話隨記、剪貼隨記、標本隨記、畫畫隨記、詩歌隨記等。可以說,生活隨記就是學生描寫生活、記錄生活、演繹生活的天地,是學生自由馳騁、領略表達樂趣的領地。
四、多元發表,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學生只有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用手中的筆自覺自愿、輕松愉快地表達。
(一)搭建展示平臺
1.學校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展示舞臺,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我校設立“小熒星”紅領巾電視臺,創辦“銀星文學社”,出版校園叢書《魚躍凝溪》,編輯校刊《銀星文學報》,舉辦各類征文比賽。
2.開辟班級習作園地,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各展風采。各班的習作園地異彩紛呈,“初綻蓓蕾…‘妙筆生花…‘書香園”……展示內容也各不相同,有好詞佳句、精彩片段、優秀隨記等。中高年級還可以創辦“班級小報”,由學生分組分工,確立主題,編輯小報。
(二)共享生活隨記
課外開展“共享生活隨記”活動,學生選擇本周中一篇或幾篇“生活隨記”與大家分享,或上臺高聲朗讀,或伙伴間親密交流。在活動中,孩子們的生活隨記內容會不斷擴展,生活感受也會不斷提升。到期末由學生評選“優秀隨記…‘最佳觀察員…‘生活有心人”等。
(三)推薦發表文章
教師可在平時留心收集學生優秀隨記,向一些優秀報刊推薦發表。至今《南湖晚報》已刊出了我校學生習作八個專版,還有不少習作先后在《小學生世界》《動手做》《嘉興日報》《嘉興科技報》和《嘉善文化報》上發表。縣級以上的作文競賽、讀書征文評比中更是頻頻獲獎。校園叢書《魚躍凝溪》收入了我校上百篇的優秀學生習作,記錄了我校美麗又獨特的校園風景,展示了我校在新時期所取得的教育教學成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觀察能力的不斷提高,閱讀量的不斷增加以及他們日益高漲的寫作熱情就是這永不枯竭的源頭,為我們探索農村小學生寫生活隨記注入源源不絕的活水。我們應循序漸進,讓學生愛上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