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能力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師要徹底摒棄和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把主要精力放在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上,關鍵是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那么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如何才能實現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呢?
一、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必要條件
奧蘇伯爾認為:學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和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學科有其嚴密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多數數學知識點都有其前期的基礎,后期的深化和發展。給學生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準備是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所學的知識做適當的“降格處理”。所謂“降格處理”,有的是通過降低新知識難度,使其變成學生似曾相識的東西,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有的是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找出共同點與區別點,順利地完成正遷移,通過類似的探索解決新的問題。通過這樣的處理,教師積極地引導學生參與算法的探究過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和通分的知識學會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二、創設適當的教學情景,是激發學生參與度的前提
在教學活動中,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內在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所以,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創設愉悅、開放式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開放式的教學情境中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從而達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一)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學具的操作,讓學生眼看、耳聽、手動、腦想,使他們用多種感官投入學習。如教學《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的推導》時,先是課前指導學生制作一個圓柱體,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對圓柱體的拆、合、比等方式去探索圓柱體側面展開后形成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體底面的圓的周長、圓柱體的高的關系,從而借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柱體的側面積的計算公式。
(二)采用競賽、板演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練習。教師要充分運用教具、學具以及多媒體等直觀、靈活、生動的電教手段,拓寬練習的面,豐富練習的形式,縮短練習與練習之間的時間差,增強練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情景,讓學生的感官都積極動起來。
(三)以游戲、動畫故事、猜謎語、設置懸念、結合生活實際等引入新課。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我們可以通過“猴媽媽分桃”的故事引入。在故事的敘述的同時又在黑板上出示這樣一組算式:“8÷2=4;16÷4=…;48÷12=…;480÷12=…”讓學生計算、觀察、討論它們之間的規律。
三、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重要手段
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因此,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主動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創設情境。
四、設置認知沖突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重要因素
學生的參與欲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而學生的認知沖突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學習的原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設置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如《長、正方形的面積》這一課的教學,先出示12個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將其擺一個大長方形,有幾種擺法?然后提問:長方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你能驗證嗎?通過這樣設計,層層深入,不斷設置認知沖突,使學生始終處于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參與欲望。
五、要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
(一)巧設問題,激發學生去質疑、思考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抓住時機,巧妙設問,就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們去質疑、思考。如教學圓柱體的體積時,可以這樣設計:我們在探究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是轉化為已學過的什么圖形來計算的?怎樣轉化的?那我們今天要計算圓柱體的體積又可以轉化為已學過的什么立體圖形來計算?如何轉化呢?它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去探究新知,就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二)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多給學生一些時間,給學生一些活動的空間,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中我們要堅持問題盡量讓孩子們自己去揭示,知識讓他們自己去探究,規律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學法讓他們自己去創造。而教師的主要職責是設計一些情景,組織引導學生自己去參與研究,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給學生一定的點撥,給學生一定的啟發,幫助學生總結歸納等。如:給學生創設觀察活動,讓學生自己通過對圖表、演示、板書的觀察去發現;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對學具的操作,自己去探究其中的規律、關系;給學生交流、展示的機會,給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多在小組內、班上與同學、老師一起互評互議,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登臺講解等,以逐步完善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素質。
(三)因人而異,盡量讓學生參與
由于學生的智力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差異,客觀上存在著學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將問題與學生對應,讓學生去探究,發表意見,從而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收獲。
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問題情景和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如此我們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