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艷紅
數學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我們布置的作業,首先從形式上來說要豐富多彩,讓學生經常有“不一樣”的感受。
一、作業形式興趣化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的作業帶有童趣,學生的參與欲就會提高。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學習了《毫米和分米的認識》后,設計這樣的課外作業:
下面是小馬虎寫的一篇數學日記,你覺得他寫得合理嗎?你能幫小馬虎把錯誤改正嗎?你也來試一試,寫一篇數據合理的數學日記,可以是上學記,也可以是放學記。相信你會寫得很棒!
小馬虎的上學記
嗨,大家好!我是大名鼎鼎的小馬虎同學。
今天早晨,我從2毫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衛生間,拿起15米長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約有600毫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我連忙找來一根長1毫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我們親愛的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坐到高50米的椅子上,從書包里拿出1毫米長的鉛筆和4分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聽起課來。
帶有童趣味的游戲性作業,改變了以往計算題枯燥乏味的現象,使學生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掌握測量的方法,提高了估測能力。
二、作業形式生活化
以往傳統的課外作業之所以讓學生覺得是老師強加給的沉重負擔,一些學生厭惡做作業,原因就在于作業訓練都是脫離生活實際,遠離學生的生活空間,內容單一、空洞,都是“死”的數學。作業設計要盡量貼近生活,只有與生活相聯系,小學生對數學才能產生親切感、新鮮感、生動感和實戰感。如在三年級上冊學習了《噸的認識》后,設計以下作業:
1.和你的爸爸、媽媽一起稱一稱體重,看看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的體重( )千克,媽媽的體重( )千克,我的體重( )千克;
爸爸的體重大約等于( )個我的體重。
2.和同學比比體重。
我的體重( )千克,的體重( )千克, 的體重( )千克, 的體重( )千克;
__最重,__最輕;
大約( )個同學的體重合起來重1噸。
作業設計中把學生的名字編入題目里,能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解決的是身邊的數學,甚至是自己身上的數學問題,既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做題的細心程度。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后,設計作業:
1.劉祖榕(班里學生的名字)家有一塊近似平行四邊形的菜地里種有蘿h,平均6平方分米種一棵。這塊地的底2.4米,高1.8米,可種蘿卜多少棵?
2.請你回家后細心觀察,選定一個圖形,量出要求出它的面積所需要的數據,把你的名字編入題目里,并解答。
三、作業形式創作化
愛動手操作是小學生的天性,他們有較強的表現欲,好奇、好動、好勝,對于一些感悟性的內容,可以因勢利導,把作業設計成創作型的。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的《圖形的變換》中,讓用平移、對稱或旋轉等變換形式設計一幅美麗的圖案,可以是剪貼,也可用畫的形式。又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的《年、月、日》中,布置學生作業:“你覺得你家的年歷漂亮嗎?你是不是也想設計制作一份年歷?想一想要制作一個年歷,要有哪些步驟,嘗試著制作一份年歷吧(你還可以在年歷旁邊設計你喜歡的圖案,讓你的年歷更生動、美麗)!”又如六年級上冊中,學生學習了《圓的認識》,課堂上讓孩子們欣賞了很多美麗的藝術創作和大自然中的圓,激發孩子們的創作欲望,課后作業就是“拿起你的畫筆,用圓創作美麗的圖畫”。這次課外作業體現的是知識性、實踐性、趣味性的結合,學生的作品形式豐富多樣,美麗無比。這種操作活動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了他們的主動探究精神,又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美感。
四、作業形式合作化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不僅要體現在課堂上,在學生的課外作業中也要有所體現。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將交流合作作為重要的參考因素給予關注。
(一)與家長合作
比如在三年級下冊的《位置與方向》中,我們設計這樣的作業:
1.向你的爸爸媽媽說說你在教室所坐的位置各個方向都有誰吧?
2.和你的家人一起做個游戲吧。
游戲一:搶答。你家的客廳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有什么物品?
游戲二:聽口令做動作。爸爸說方向,你和媽媽指出方向。
在游戲中,孩子對新知識的認識得到了鞏固,還大大增進了孩子與父母的親子合作意識。
(二)與同學合作
我們設計的作業要更多地挖掘讓學生合作的空間與機會。比如三年級下冊的《橫向統計圖》中,我們布置的作業是:“和你的好朋友一起進行投籃比賽,可以是籃球、小皮球,甚至是自己做紙球投入空桶都行,只要是學生在家里能找到的、能拿來投的就行。每次投10個球,看能投中幾個,記錄下來,把它繪制成橫向統計圖。最后小組成員一起對相關數據進行比較。”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在玩中學,使其興趣大增,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阿道爾夫·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孩子們需要生動的作業,孩子們期待帶著感情和激情享受數學課外作業,在作業中體會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