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南芬
[摘要]在我校的藝術教育建設中立足理論研究,積極探索實踐剪紙校本課程教學之路,力求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的新途徑進行歸納、總結,提升學生的藝術能力水平,增強育人效果。
[關鍵詞]剪紙藝術 校本課程開發 意義
幾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我校深入貫徹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實施綱要》,學校領導班子深刻意識到藝術教育在整個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并且結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要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人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等政策,認識到學校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校全力組織全體美術教師,秉承美德立志相滲透的原則,摸索到一條既傳承我國優秀文化遺產又尋求創新的藝術教育之路——剪紙藝術進課堂,摸爬滾打,積累經驗,反復專研,推陳出新,形成了我校鮮明的藝術特色并編寫了一套面向全體學生,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剪紙藝術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鄭金洲在《走向校本》中這樣解釋:“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為了學校,是指要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在學校中,是指要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學校自身的問題,針對學生狀態組建教產研團隊共同探討、分析來解決,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諸種方案要在學校中加以有效實施?!?/p>
在實踐中,我們面對美術課堂教學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做出評估,思索什么樣的藝術課堂才能讓學生既喜歡又容易操作,并且又能快速出效果。在一系列的肯定和否定后,我們在王倩老師的剪紙社團中看到了希望之花,以剪紙作為基點,嘗試讓剪紙進入課堂。我們選定了思考方向,隨即確定了以剪紙藝術作為校本課程的研究目標。
開發剪紙校本課程,可以弘揚民族文化,促進剪紙藝術的持續發展。剪紙藝術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一代一代的華夏子孫將他們樸素豐厚的文化、情感、習俗、技藝蘊含在剪紙當中,使剪紙成了五千年文明的有力見證。它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是全世界的藝術瑰寶?!秶摇笆晃濉睍r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強調:“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可以說傳統文化中作為國民教育基礎的小學教育,引導學生了解祖國深邃的傳統思想、古老文化、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是我們最神圣、最重要的使命。
我校美術科組通過課題研究的形式,以研促教、以研促學、以研促特色的創建,促使剪紙藝術走進美術課堂,使學生從具有民族代表性,又有實用性、趣味性、操作簡便易普及的傳統民間剪紙藝術領域里,提高思想、文化素質和自身素質。在整個課題研究中進行深化、知識抽取、遞進的剪紙校本課程編制的過程,編制伊始我們便將教學內容分為了低、中、高三個等級,構建新型剪紙校本特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為主要目的,融德育、心靈教育、藝術、生活、環保、多彩的校園生活于一體,創設新型剪紙課程,通過走訪、調查、洽談,多方合作,尋求可行方向;在原有剪紙教學的基礎上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新的適合本校學生的剪紙校本特色課程資源,按專題、分年級、以一定的序列、有梯度地編寫校本化美術實踐活動課程,構建我校特色的美術剪紙課綜合實踐活動教材。漸漸地,校本課程的雛形便形成了。在2012年,我們推出了第一本的剪紙校本課程《快樂剪紙》。課程共五章,從“認識剪紙”到“對稱剪紙樂園”,到“折疊的樂趣”,至“吉祥百變的樂園”,每一個梯度都有知識遞進關系。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孩子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剪紙這門課程,達到真正的課程普及,我校學生基本實現了“人人能剪紙、人人善剪紙、人人會賞紙”的培養目標。在剪紙課程中學生了解并學習了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此之外,學生信心的培養和樹立需要平臺,宣傳學校的教學成果需要平臺。眾人拾柴火焰高,在集思廣益中,學校借助社會文化資源,靈活開展剪紙課堂研究,并通過剪紙紙藝展、學校開放日、社區活動等,創設學生藝術作品展示的平臺,借社會力量,使剪紙校本藝術課程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有效聯動,促進學生藝術水平的提高。在校本課程教學中立足理論研究,積極探索實踐剪紙校本課程教學之路,力求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的新途徑,并進行歸納、總結,提升學生的藝術能力水平,增強育人效果。
剪紙校本課程的設立,既起到了傳播文化、繼承文化、繁衍文化的作用,又創新了文化繼承的場所。學校教育作為非物質文化傳承的場所之一,其作用和貢獻是顯而易見的,作為對本國、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學生應首當其沖,成為本國民族文化的享用者、繼承者和發展者。因此,我校剪紙校本課程的編制及在全校的普及應用正符合了國務院辦公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告》實施指南中提出的“以適當的方式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學習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這一建議。
學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未來者,只有對文化保護傳承意識的覺醒,才會有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覺醒;只有從孩子抓起的非遺傳承,才會有非遺永續發展的新鮮血液;只有從孩子抓起,才會使非遺具有綿延不斷的永動力,確保非遺經久不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