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曉驍 ●盧戈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1日發布領先指標,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謹慎看好亞太地區經濟復蘇的觀點不同,OECD稱,由于美國、英國和中國經濟前景黯淡,今年全球經濟大幅加速增長的可能性降低。
彭博社稱,根據OECD的官方數據,3月份該組織成員綜合經濟領先指標為100.1,僅稍稍高于作為榮枯線的100,表明全球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復蘇仍不如預期。處于結構改革中的中國經濟盡管第一季度重新取得近7%的增長率,但也被認為下半年經濟增速將有所放緩。
路透社援引OECD經濟部中國地區負責人莫爾納的話稱,中國的金融風險正在升級,原因在于企業負債高、非銀行活動升溫以及產能過剩嚴重。OECD建議,中國需要更多創新、創業精神和有效的企業治理,并且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
而此前兩天,IMF上調了中國的GDP增長率,從6.2%上調至6.6%。IMF稱,中國目前正努力推動經濟轉型,向較發達經濟體的成熟服務型經濟轉型。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于看淡中國經濟可以分兩個方面。由于中國經濟指標向好,前段時間過分爆炒中國經濟的增長,從這個層面看,看淡是一種對過分炒作的降溫。但另一方面,從基本面看淡中國經濟是不合理的,忽視了中國經濟對世界的貢獻。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近1/3,國際組織不應把中國對全球的超額貢獻減少當做中國經濟前景黯淡的理由。
白明認為,中國的實體行業如家電、手機、機械制造等均處于世界前列,重點工業領域如核電、高鐵和大飛機都是中國經濟成長的“接力隊員”。金融方面,中國的杠桿率低于西方主要國家,且中國政府對金融風險高度重視,阻隔風險能力很強。因此,中國有能力按照自己的目標推動經濟良好發展?!?/p>
環球時報2017-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