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山
由印度影星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摔跤吧!爸爸》,最近在諸多好萊塢大片的夾擊中異軍突起,在我國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一時間,我國的電影觀眾似乎瞬間被印度電影“圈粉”,很多人追問,為什么我們拍不出這樣的佳作?
從內容上來說,《摔跤吧!爸爸》既講了一個父親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印度中產階級在成長過程中,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影片最后,男主角的兩個女兒能夠取得比賽勝利,就是因為比較好地處理了印度的傳統與現代的平衡。從成本上看,該片屬于典型的中小成本影片,除了拍攝和演員的成本之外,幾乎再無大的投入。雖然說該片可能只是個案,或許不能完全代表印度中小成本影片的整體水平,但筆者以為,它還是能給正陷入中國式大片困局的中國電影以足夠多的啟示。
世紀之交,中國院線開始了自己養活自己的產業化改革,中國式大片也隨之出現,對標的正是同時期的好萊塢電影。但中國電影界在這其中有著巨大的錯位,在《星球大戰》系列之后,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大概有十年時間,好萊塢電影其實失去了對世界電影市場的統治力。到了90年代中期,好萊塢電影完成了數字化革命,那會兒的《玩具總動員》《侏羅紀公園》,包括后來的《泰坦尼克號》都是那一波數字化革命浪潮的代表作。不過在“失去的十年”中,好萊塢并沒有沉寂,而是通過精耕細作各種類型片,為數字化革命浪潮之后的大爆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于是才又從1990年代中后期開始,再次長時間收割全球票房。
中國電影院線制改革的最大錯位,就是沒有經過商業類型片的扎實積累,試圖與完成數字化革命浪潮之后的好萊塢電影直接競爭,正是這種僭越使中國電影深陷今日中國式大片的牢籠中——盡管當下我們在技術上甚至已不落下風,但就是拍不出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佳作——差就差在各種商業類型片的基本功欠缺。
另一方面,由于世紀之交院線制改革,在頂層設計上沒有預料到這些年院線等產能的過快擴張,導致尤其是一二線城市院線的運營成本壓力過大。因此,缺少大明星壓陣的我國中小成本影片,根本不能進入院線的法眼,即便上線也基本是一日游甚至一場游,而對于中小成本影片來說,上不了實體院線就意味著很難收回成本。于是,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即只有大IP、大投入、高卡斯才能有高票房,不管有沒有必要,都要上3D。這種畸形的行業現狀也直接導致一線明星的天價片酬問題,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已很難走出這種尷尬的行業困境。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我國電影市場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但對于我國電影而言,是不是只有對標好萊塢的中國式大片這華山一條路?這條發展路徑是否適合中國電影自身的行業特點和規律?這條路是否還有一個清晰的未來?《摔跤吧!爸爸》無疑給了我們足夠的啟示:如何為我國的中小成本影片開辟出足夠寬廣的市場空間,這同時也意味著是否能為中國電影開辟出足夠大的生存空間。▲
(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