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儉
阿揚是我認識的第一個澳門人,我們是在從珠海回長沙的高鐵上認識的。他提著好幾袋鉅記餅家的手信,放到行李架上后,轉頭沖我一笑,很自來熟地問我,你也剛從澳門回的嗎?
是啊,我剛在澳門過完一個元宵節。
后來才知,他是澳門人,十六歲去了澳洲念書,這次也是去長沙,要和女朋友會合再一起回澳洲。女朋友是湖南人,兩人在澳洲認識,學習,打工,在一起好幾年了。這次也是他第一次見女朋友的父母。他說,我好緊張啊,我現在還在事業打拼期,沒房子,女朋友爸爸覺得我沒有什么擔當啊。
忽然想起一部電影《拜見岳父大人》,每對情侶到了見父母的時候,就像一次期末大考一般緊張焦慮,可能還會鬧不少笑話。
他本身就是一個特別好玩的人,在澳門的時候不愛念書,還感嘆自己在中國是學渣,在國外是學霸。因為國內更注重學習成績,國外則更注重動手能力。他說,我鬼點子很多的嘛,動手能力也強,到國外就變成學霸了。
我問他,你們打算在澳洲定居?他說,不一定,我現在在澳洲做軟件開發,但我覺得國內發展機會更多,我滿腦子都是怎么掙錢的點子,將來也許會回國發展,要做就做還不太成熟的領域,飽和了就沒錢賺咯。
隨后又問我內地如何找投資人去投資他的項目。他說最重要是找到人才,我有點子,我找別人幫忙,懂得利用別人的優勢才能創造價值。
阿揚身上最讓我感慨的是,國內同齡的23歲左右的男孩,剛剛大學畢業,大部分疲于奔命地找工作,但是實踐能力普遍一般,思維方式也比較禁錮,甚至還想著怎么依靠父母。但阿揚對問題看得更深入,或者說更多面、更靈活,他走得比我們超前,我們最終隨著工作閱歷的提升也會接觸到那些點,但明顯慢了好多拍。這大概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帶給了我們不同的思維方式。
另外他還有一點讓我特別欣賞,高鐵三個多小時的車程,除了和我聊天的間歇,其他時間他都拿著kindle,一直在看書,我看了看他的書目,英文書、中文書都有,管理學的、專業類的、小說類的、心理類的……各種領域,我問他一般多久看完一本。他說英文書要慢一點,一般要兩三周,中文書就快多了。我問閱讀是你的習慣嗎?
他說,是啊,那些等待的時間我基本都在看書,反正也是等嘛,不如看多一點書咯。
說實話,我都有些慚愧,雖然從事出版行業,但碎片化的那些時間,我在做什么呢?我基本都在看手機,接受的是來自網絡上的零零碎碎的片段式的甚至未知真假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對我有幫助嗎?我想絕大部分信息都是無用的、消遣的、無聊的。那些拼湊起來的等待時間,應該多得超乎我們的想象,但最終我們把這些時間丟棄了,如果用來讀一本系統的書,我想引發的思考可能更能觸及心靈。
對我們來說,培養閱讀的氛圍真的太重要了。以前我坐火車去旅行,也會隨身帶一本書,時間漫長,不如讀一本書吧,屏蔽周遭紛擾嘈雜的環境,靜下心來沉浸到文字的世界里,才是我們仔細觸摸這個世界的時候。
最后臨下高鐵,阿揚問我,長沙有大的書店吧?我明天飛澳洲之前再去書店逛一逛。
我忽然很感謝這位戴著眼鏡、胖胖的澳門年輕人,我想他提供給了我一種生活形態,十六歲前后的中英文環境的轉換,讓他頭腦活躍、新穎,還有熱愛閱讀的習慣,這些塑造了他年輕的姿態,有別于那些沉悶拘謹按部就班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