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阜新地區處于遼寧省西北部,該地區多風少雨、生態環境相對較為惡劣。本文以阜新地區的氣候類型為基礎,根據阜新市多年以來種植楊樹的實踐經驗,歸納總結出了相關的技術措施,為阜新地區楊樹速生豐產林的營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阜新地區;楊樹速生豐產林;營造技術
中圖分類號:S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22
引言
阜新地區為響應綠化祖國的號召,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對楊樹速生豐產林進行營造的工作,但是種植楊樹需要結合不同區域的具體情況,因此,由于種植人員沒有對相關技術進行準確掌握,最終導致了該地區內楊樹成活率較低的結果,不僅不利于綠化工作的開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有限的林地資源。所以,想要實現科學的造林目標,就需要種植人員對相關經驗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歸納出營造豐產林所需要的技術。
1 豐產林的選地
在進行豐產林選地的過程中,應當以楊樹自身所具有的特性為基礎,以適地適樹為主要原則,選擇土質疏松、肥沃并且地勢相對平坦的區域,除此之外還需要對水源具有一定的要求,地下水位高的區域更適合楊樹的生長。在阜新地區應當以河流周圍或是撂荒地為主要選擇區域,而對于已經進行造林的區域,則可以對其進行改造,并且重新開展造林工作[1]。
2 整地
進行造林工作前需要對所選區域進行整地,整地的時間約為造林前一年的夏季,也就是7月和8月,整地的目的在于對造林區域水分的分布狀況進行調節,以保證楊樹成活率的提高,加快楊樹樹苗的生長速度。阜新地區所處氣候帶決定了該區域內在夏季具有降雨量大、濕度高、植物易腐爛等特性,在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更利于楊樹的生長。在進行整地的過程中,應當合理的運用機械,對所選區域內深度>35cm的土地進行整理,如果所選區域為采伐地,那么在整地過程中應當對植物的根部和落葉進行及時的清理,從源頭處降低病蟲害入侵的幾率。而對面積在0.1hm2范圍內的土地進行整理時,則應當以100cm×100cm×80cm為基礎規格進行人工整地,而不應該選擇機械作業,對所選區域內的落葉、石塊、枯枝等物體進行清理,在對土壤深度<40cm的區域則需要進行客土,并且在周圍修筑攔水埂。在進行楊樹的種植時,應當遵循“品”字的種植方式,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楊樹接受營養的面積[2]。
3 楊樹樹種的選擇
現階段,在阜新地區所種植的楊樹普遍為歐美107楊、遼河楊以及遼育1號等,而在地勢相對較低的區域所栽培的楊樹則以遼寧楊為主。對成活率產生影響的關鍵是楊樹根、莖、葉三者水分的平衡程度,根系若是可以吸收足夠的水分滿足莖部和葉部的蒸騰量,那么楊樹的存活率就會有所提高,反之則會出現干枯的情況。而豐產林中對楊樹的要求則顯得更為苛刻:所選樹種的幼苗需要具有充足的根系數量;在對樹木進行種植時,應該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樹苗遭受到風吹和日曬;在對樹種進行運輸的過程中應當使用草袋對其進行包裝,并且要及時進行澆水,以保證樹種根部的濕潤程度。
4 豐產林的營造密度
作為樹木中典型的陽性速生品種,楊樹具有生長速度快、成材速度快的特點,因此,想要培養大量符合標準的大直徑樹木,應當營造出以4m×6m或是以6m×8m為密度的豐產林,這是因為如果豐產林的密度相對較小,就會出現樹木間抑制彼此生長的情況,最終導致樹木直徑較小,影響生材的數量,而豐產林的密度若是較大,在相同的面積內,種植樹木的數量較少,則會導致資源浪費情況的發生。
5 楊樹速生豐產林的營造方法
5.1 挖坑
在對楊樹進行種植前,應當按照計劃種植的數量進行挖坑,這樣做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證樹木的整齊程度,在挖坑時,需要種植人員將上層土壤放于坑的一側,下層土壤放于另一側,在挖坑工作告一段落后,統一施肥。
5.2 植苗
挖坑結束后的下一步就是植苗,將選好的樹種放在坑的正中間,用熟土進行埋根,保證樹木根系能夠充分的伸展,在將坑內土壤填至一半時,將樹木向上稍微提起并且踏實,再繼續填坑的工作,最后在頂部蓋滿浮土,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能夠確保樹木根系與土壤緊密相連,并且降低水分蒸發的速度[3]。
5.3 施肥
想要營造豐產林,最關鍵的一步在于對水和肥料的及時供應,在造林的過程中需要填充底部肥料,例如在種植二銨的過程中,每一株樹木的底部都應當放置0.1kg的肥料,以保證樹木的快速生長。
6 結論
在阜新地區營造楊樹速生豐產林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我國現階段存在的樹木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對天然生產林資源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也就是說通過對生產林的營造,可以達到促進我國林業發展,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閆小莉.歐美108楊速生豐產林水氮耦合效應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6.
[2]魯明艷.淺議迎春五號楊樹速生豐產林營造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4(07):44.
[3]葉艷濤,李艷霞.楊樹速生豐產林營造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13):214-215.
作者簡介:龐洪濤(1967-),男,漢族,遼寧阜新人,任職于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退耕還林辦公室,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退耕還林、森林經營、速生豐產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