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全+范貴國+鄧小強



摘 要:采用“3414+1”田間試驗方法,研究習水縣紫色土辣椒產量和施肥量的關系,并建立辣椒產量和施肥量數(shù)學模型。結果表明:氮、磷、鉀肥配合施用,辣椒綜合經濟性狀好、肥料利用率高、增產效果明顯。回歸分析得出,最大產量施肥量N16.73kg/667m2,P2O58.97kg/667m2,K2O21.31kg/667m2,干椒產量達197.7kg/667m2。最佳施肥量N15.79kg/667m2,P2O58.12kg/667m2,K2O19.79kg/667m2,干椒產量達197.2kg/667m2,N、 P2O5、K2O配比為1:0.54:1.27。
關鍵詞:辣椒;“3414”試驗;施肥模型;產量
中圖分類號:S14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32
近年來,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習水縣紫色土地區(qū)辣椒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在肥料施用方面存在用量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比較突出,致使產量不高,肥料利用率低,經濟效益較差。為此,于2015年進行了紫色土辣椒 “3414+1” 田間肥效試驗,旨在探討辣椒氮、磷、鉀肥施用最佳配比與用量,摸清紫色土辣椒種植區(qū)土壤養(yǎng)分效正系數(shù)、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參數(shù),構建施肥模型[1],為肥料配方提供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地點設在程寨鄉(xiāng)石門果蔬專業(yè)合作社種植基地內,E10616'24.5",N 2822'48" ,海拔903m。土壤為紫色土(紫膠泥土種),肥力中等,地勢平坦,冬季休閑。土壤理化性狀:有機質19.6g/kg,全氮1.44g/kg,堿解氮163.1mg/kg,有效磷13.2 mg/kg,緩效鉀418 mg/kg,速效鉀82 mg/kg,pH6.0。
1.2 試驗材料
供試辣椒品種:遵辣6號。
供試肥料:氮肥用尿素(含N46%),磷肥用過磷酸鈣(含P2O512%),鉀肥為硫酸鉀(含K2O50%)。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3414”完全實施方案[1-2],設15個處理,采取正交排列法,無機肥氮、磷、鉀3因子4水平14個處理,有機肥1個處理,即“3414+1”,見表1。各處理設2次重復,小區(qū) (長5.56m,寬3.6m) 面積20m2,小區(qū)之間走道50cm,四周設保護行1m。
肥料施用:100%磷肥、50%鉀肥、20%氮肥作基肥,在辣椒移栽時施用;50%鉀肥、30%氮肥在辣椒移栽后的25d作第1次追肥施用,20%氮肥在辣椒移栽后的45d作第2次追肥施用,15%氮肥在辣椒采收第1次后進行第3次追肥,15%在辣椒采收2次后進行第4次追肥。15處理有機肥(優(yōu)質清糞水)60%作底肥在辣椒移栽時施用,40%有機肥(優(yōu)質清糞水)作第1次追肥施用。
1. 4 試驗經過
辣椒采用育苗盤漂浮育苗,播種期3月10日,出苗期3月22日,移栽期4月28日。栽植密度:行距60cm,窩距27.8cm,每小區(qū)栽6行,2株/窩,8000株/667m2。辣椒移栽各處理管理一致。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
從表2看出,各類試驗處理產量綜合比較:氮磷鉀區(qū)>缺磷區(qū)>有機肥區(qū)>缺鉀區(qū)>缺氮區(qū)>無肥區(qū)。經方差分析,區(qū)組間(F=0.741
無肥區(qū)處理1產量與缺素區(qū)處理2無顯著差異外,極顯著低于缺素區(qū)處理4、8和氮、磷、鉀配施處理,說明氮肥與磷、鉀肥配施極顯著促進辣椒增產。
缺素區(qū)中,除處理4外,產量極顯著低于全肥區(qū)處理,處理2與處理8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極顯著低于處理4,表明不用氮或鉀肥對辣椒產量的影響遠大于不施用磷肥。
以處理2不施氮肥,只施中量磷、鉀肥且用量相同作對照,增施氮肥至處理3(低量)、處理6(中量)、處理11(高量),產量:處理6>處理3>處理11>處理2,處理6產量極顯著高于處理3、11、2,處理3、11產量極顯著高于處理2,處理3、11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說明施用氮肥對促進辣椒產量提高作用極明顯,氮肥施用量達到中量水平時增產效果最好;以處理4不施磷肥,只施中量氮、鉀肥且用量相同作對照,增施磷肥至處理5(低量)、處理6(中量)、處理7(高量),產量:處理6>處理5>處理7>處理4,處理6、5、7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與處理4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說明施用磷肥對辣椒的增產作用明顯,磷肥施用量達到中水平時增產效果最好;以處理8不施鉀肥,只施中量氮、磷肥且用量相同作對照,增施鉀肥至處理9(低量)、處理6(中量)、處理10(高量),產量:處理6>處理10>處理9>處理8,處理6、10、9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與處理8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說明施用鉀肥對辣椒的增產作用明顯,施用量達到中水平時增產效果最好。
氮、磷、鉀肥配合施用處理中,中量氮磷鉀配施的處理6產量最高,極顯著高于低氮水平的處理3、低氮鉀水平的處理13和低磷鉀水平的處理14與高氮水的處理11,顯著高于低氮低磷水平的處理12;高量氮與中量磷、鉀配施的處理11產量極顯著低于處理6、5、10、7,顯著低于處理9、12。施氮對辣椒產量影響較大,高量的氮辣椒產量極顯著下降。在施用中量水平氮的基礎上,配合中、高量的磷或鉀施用,辣椒的產量水平較高,尤以中量氮、磷、鉀施用,產量最高。
有機肥處理產量極顯著低于處理6、5、10、7、9、12,顯著低于處理3、14。
2.2 經濟性狀
從表3可見,各處理株高在81~95.3cm之間,其中無肥區(qū)(處理1)、缺氮區(qū)(處理2)、有機區(qū)(處理15)和缺鉀區(qū)(處理8)株高較矮,在81~85cm之間,其他處理株高均在90cm以上,植株最高的是處理6、5,分別為95.3和95.1cm;株幅在64~72cm之間,最小的是無肥區(qū)(處理1)、有機區(qū)(處理15)和缺氮區(qū)(處理2),分別為64和65cm,最大的是處理6、5,分別達到72和70cm;分枝數(shù)最少的是無肥區(qū)(處理1)、缺氮區(qū)處理2,分別為3.7和4個/株,最多的是高氮區(qū)處理11,為9.3個/株;單株結果數(shù)變化較大,在9.4~18.7個/株之間,較少的是無肥區(qū)(處理1)和缺氮區(qū)處理2,分別是9.4和10.7個/株,最多的是處6和處5,分別是18.7和18.4個/株;單果鮮重6.3~6.9g/個,果長5.26~6.31cm,果徑1.6~1.76cm,變幅不大。說明施肥對辣椒株高、株幅、單株結果數(shù)等經濟性狀影響較大,對單果鮮重、果長、果徑等經濟性狀影響要較小。綜合分析,無肥區(qū)(處理1)、缺氮區(qū)(處理2)經濟性狀表現(xiàn)較差,處理5、6經濟性狀表現(xiàn)較好。
2.4 施肥技術參數(shù)
2.4.1 最佳施肥量
試驗結果經回歸分析,得到辣椒施肥量與產量的數(shù)學模型[3]為Y=96.2294+6.532N+0.5367P+4.1681K+0.335NP+0.0437NK+0.1029PK-0.3129N2-0.4647P2-0.1366K2,說明該供試土壤平均基礎生產水平達到96.2294kg/667m2,回歸方程檢驗(F=12.2225>F0.05)達到顯著水平,方程相關系數(shù)為0.9823,通過回歸系數(shù)檢驗,N項系數(shù)達到顯著水平,N2項系數(shù)達到極顯著水平。從方程各項系數(shù)來看,常數(shù)項與空白(97.4kg/667m2)產量接近,N、P、 K項系數(shù)均為正值,表明氮、磷、鉀肥均為正效應,且肥料效應:氮>鉀>磷;二次項系數(shù)均為負值,說明過量施用氮、磷、鉀肥,將會造成辣椒產量降低;氮磷、氮鉀、磷鉀交互效應系數(shù)為正值,說明二者存在正交互作用,氮、鉀、磷配合將促進產量增加。N項系數(shù)較大,表明氮肥效應較強,施用氮肥對辣椒產量影響較大,在合理施用磷鉀肥的基礎上,配合施用氮肥能明顯提高產量,但施用過量可導致辣椒產量下降,這與試驗實際情況基本一致。按當?shù)厥袌鰞r:辣椒22元/kg、N: 5.2元/kg、P2O5:7.0元/kg、K2O:6.3元/kg計。干椒最高產是197.7kg/667m2,最大施肥量:N16.73kg/667m2,P2O58.97kg/667m2,K2O21.31kg/667m2,N: P2O5:K2O為1:0.54:1.27;最佳經濟產量197.2kg/667m2,最佳施肥量:N15.79kg/667m2,P2O58.12kg/667m2,K2O19.79kg/667m2,N: P2O5:K2O為1:0.51:1.25。回歸分析所得的最高產量、最佳經濟產量均略低于試驗最高產量處理6,最大施肥量的氮、磷比處理6減少,鉀比處理6增加,最佳施肥量與處理6比氮減、鉀增,磷相當。
2.4.2 肥料利用率
由表4可知:以處理2不施氮肥,只施中量磷、鉀肥且用量相同作對照,增施氮肥至處理3(低量)、處理6(中量)、處理11(高量)氮肥利用率分別是57.8%、46.3%、14.3%; 以處理4不施磷肥、只施中量氮、鉀肥且用量相同作對照,增施磷肥至處理5(低量)、處理6(中量)、處理7(高量),磷肥利用率分別為8.9%、5.0%、2.2%; 以處理8不施鉀肥,只施中量氮、磷肥且用量相同作對照,增施鉀肥至9處理(低量)、處理6(中量)、處理10(高量),鉀肥利用率分別是40.1%、27.7%,15.8%。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在磷、鉀中量施肥水平下,氮肥以中量配合施用,氮肥利用率較高;在氮、鉀中量施肥水平下,磷肥以低、中量配合施用,磷肥利用率較高;在氮、磷中量施肥水平下,鉀肥以低、中量配合施用,鉀肥利用率較高。綜上所述,綜合表現(xiàn)為中量氮、磷、鉀配合施用的處理6(N18kg/667m2,P2O59kg/667m2,K2O18kg/667m2),氮、磷、鉀肥料利用率最佳,其值分別為46.1%、5.0%和27.7%;其次是中量氮、低量磷、中量鉀配合施用的處理5(N18kg/667m2,P2O54.5kg/667m2,K2O18kg/667m2),氮、磷、鉀肥料利用率較高,其值分別為43.5%、8.9%和25.6%。
2.4.3 土壤供肥量、養(yǎng)分貢獻率與豐缺狀況
通過以無肥區(qū)處理1為對照,根據(jù)全肥區(qū)處理6,缺素區(qū)處理2、4、8的產量結果進行計算(見表5),試驗地(紫色土-紫膠泥土種)土壤供肥量N:11.15kg/667m2;P2O5:1.51kg/667m2;K2O:9.66kg/667m2。養(yǎng)分貢獻率N:57.2%;P2O5:77%;K2O:66%。土壤養(yǎng)分豐缺狀況:N 為中,P2O5 、K2O為低,土壤養(yǎng)分缺乏程度:鉀>氮>磷。
3 小結
試驗結果說明,縣內紫色土區(qū)施氮、鉀肥對辣椒產量影響極顯著,磷次之;中量氮、磷、鉀肥配施,辣椒增產效果最明顯,處理6(N18kg/667m2,P2O59kg/667m2,K2O18kg/667m2)產量最高,干椒202.2kg/667m2,綜合經濟性狀好,其次是中量氮、低量磷、中量鉀肥配施的處理5(N18kg/667m2,P2O54.5kg/667m2,K2O18kg/667m2),辣椒增產效果也明顯,產量較高,干椒197kg/667m2。
試驗回歸分析結果,最佳經濟產量施肥量N、P2O5、K2O分別為15.79、8.12、19.79kg/667m2,最佳產量為干椒197.2kg/667m2, N、 P2O5、K2O比為1:0.54:1.27,相對于處理6,氮略減、磷相當、鉀略增,最佳產量略低于處理6。
試驗結果獲得,本區(qū)紫色土土壤供肥量N、P2O5、K2O分別為11.15、1.51、9.66kg/667m2;土壤N、P2O5、K2O養(yǎng)分貢獻率分別為57.2%、77%、66%;土壤養(yǎng)分豐缺狀況P2O5為中,N、K2O為低,土壤中氮比鉀缺乏。
參考文獻
[1]農業(yè)行業(yè)標準.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guī)范(2011)[S].北京:農業(yè)部,2011:3-4.
[2]高祥照,馬常寶,杜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8-13.
[3]韓峰,高雪,彭志良,等.貴州水稻3414肥料試驗模型擬合的探討[J].貴州農業(yè)科學,2009(6):235-238.
[4]高志奎. 辣椒優(yōu)質豐產栽培——原理與技術[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2:143.
作者簡介:張德全(1960-),男,農藝師,從事果樹蔬菜工作。